從崇德街拐進仁興街直走到底,大概會聞到陣陣充滿「南洋風情」的香味,彷彿突然闖進異國,抬頭看才見到仁興街56號地舖是華豐公司,專營各式香料調味。店面並沒有亮麗的裝潢,更沒有舒適的冷氣,只有緩緩轉動的吊扇。老闆金永佳先生在門前與客人推銷兼「打牙齩」,老闆娘金太則坐在矮桌後把大盤子裡的粉狀香料入袋,頓時讓店內飄着令人熟悉的奇異香氣,引領客人重回八零年代初的大埔。
香料店內的「陳積」
說華豐公司創辦於1983年,其實也不太準確,因為金生在當年跟姐姐、姐夫以「頂手」形式接下這盤生意。「舊店在富善街,因為交通不方便才搬到上面(崇德街靠近舊火車站位置),現在這個店面則是姐姐、姐夫跟我一齊拍檔做。他認識這間舖位的業主,一租便三十多年了。剛頂手時是我姐管裡面,我管外面,後來她去照顧孫兒,才由我們兩夫婦全盤接手。」金生說:「姐夫舊時在大埔路口商場那間茶樓飲茶,認識了當時華豐的老闆,他從灣仔登龍街搬過來,說年紀大了,不想繼續做生意。我姐夫那時候是建『丁屋』的,但後來因為(政府)要規劃,所以便轉行,我也『戇居居』做了幾十年。」
與姐夫「頂手」香料店前,金生在怡和公司分支的船務公司工作,後來接手華豐公司便擔任銷售員負責「行街」,「以為好像那個甚麼節目(《香港81》)裡的『陳積』般那這個手提公事包,飲完茶便開新生意。」他想像中的「行街」應該西裝骨骨,「以前的時代一定要有個形象」!但後來被人話過:「去行雜貨舖怎麼會穿西裝呢?本想『企理』點才穿,但再想想,去到那些店舖污糟邋遢又楷到麵粉,才穿比較普通休閒的衣服。嘩,訂一套西裝多少錢?我又賺你多少錢?」他笑說:「以前穿Clarks皮鞋,但弄到髒髒的還形甚麼象呢?後來便穿回球鞋了。」事實是,金生做「行街」做到跟整個區的店家都熟絡了,他說:「熟了,穿什麼衣服你都認得我啦!直接走過去(客戶店裡),你拿不拿(貨)?不拿就走了。當然,新客戶還是要帶少許樣板去。」
金生如今依舊守住華豐公司,只是現在年紀大,不再跟車送貨,只做大埔區內生意,但以往他可是行遍十八區:「我們做香料批發,對象就是雜貨舖,所以我走過很多個地點,甚至舊時油塘那些已經拆掉的徙置區,都進去過。你有無見過慈雲山從慈雲閣走下來的那條長命斜?那裡(以前)沒有馬路,只有一條長樓梯。」如今雜貨舖買少見少,「現在到處都是領展(的商場),租又貴,(雜貨舖)還怎麼做?現在連大陸淘寶都有(香料買),時代不同了。」他回想:「以前一個石硤尾(村)十九座,都至少有六七間雜貨舖。雖然生意好,但利潤低,也就薄利多銷。頂手時前老闆已經說過:『這一行搵啖食就有,發達就無。』」
「三奶」店裡的「三寶」
訪談期間,客人們時不時走進華豐購買香料,有街坊熟客選調味料煮住家飯,又有隔壁雜貨舖、小食店買咖哩膽「後數」;區內的華立茶餐廳也是用他們家的胡椒粉(古月粉),金生也是他們的常客,以前南方醬園亦曾經買過華豐的八角,只是後來價錢問題便轉入其他品牌。多年來的生意經歷亦令他多有感悟:「我告訴你,這個世界是沒有『粉絲』(fans)的,實際點,價格適合你就買,不適合就算。就算是熟客最多便宜一兩塊,如果隔壁店便宜五塊,他就會去了那家店買啦!除非貨的質素不行。」金生幽默地說:「俗話說一句,我們這一行97年之前是『大婆』,即是『唔憂無得做』,97後又有大陸市場(競爭),很多餐廳也都只求(低)價錢不求質素,慢慢我們就便『三奶』!」
說是「三奶」行業,但金生卻堅持購入有質素的香料,亦繼續找香港廠房進行香料磨粉的供需,談及自己的產品還是與有榮焉。他說:「我們有『三寶』——咖哩粉、胡椒粉、沙薑粉,以前還有日本教科書登過我們的招牌,不過依家改掉了。」舊包裝的香料大多用紙包著,在放入紙袋用鐵線穿著,如今全部改用密實膠袋包裝,由金太負責設計;至於華豐公司的斧頭商標,則是沿用上一代老闆的標記。
不只是商標,如今華豐公司店內依然沿用舊式香料店舖的格局,雖然部分商品已經預先入袋包裝好,但仍有一袋一袋的花椒、八角、甘草放在地上供客人選購;且店內並沒有安裝冷氣,盛夏時節可謂酷暑難耐。訪談團隊曾兩度到訪金生店裡,第一次是八月,亦目睹他「打大赤肋」工作的情境,後來入冬他才穿回衣服。他笑說:「我們這些『人工手作仔』不能夠開冷氣,天熱時三十幾度你也有眼見啦,哈哈!」但這並不只是關乎成本,而是冷氣會影響香料質素:「除非開冷氣長期恆溫,要不然一冷一熱,像甘草這些香料就會受潮發霉,損失可大囉。除非你來貨後全部預先包裝,但這不太可能。」他續說:「舊式香料店的客人希望你在他們面前秤重入袋,尤其是老人家,怕你預先包裝裡面會有『古靈精怪嘢』。」
香料百科全書
投入香料生產和買賣四十載,金生猶如活生生的香料百科全書,信手拈來都是不同香料的特性、味道和用途。就像訪談當日,地下放著三袋相當類似的花椒,行外人如我們自然以為味道一樣,金生卻以他一貫「生鬼」幽默的口吻說著笑解釋:「阿媽教落煮滷水的是土花椒,在廣西種植,當地種不到帶麻的花椒;如果你北上娶了老婆,她會愛吃的那一款是帶麻的川花椒,土花椒便不適合她吃,而青花椒的麻味就更重了。」而後來他又一一介紹了能生津止渴的甘草片,質素最好的產地在甘肅,還有土耳其的香葉、印度和越南的桂皮(肉桂)等。他又說,每逢蒸魚前撒一丁點胡椒粉,味道也會不一樣!而且,做了那麼多年,跟客人交流時也會聽到意想不到的資訊:「像胡椒粉就有很多用途,除了用來打魚蛋,冬天時把它灑進魚塘裡,魚吃了就會『暖肚』。那個客人一次買一百斤,買的自然不是質素好的那些胡椒粉,而是混合了辣椒粉的便宜貨。」
除了這種特殊客人,以往華豐公司主力賣金生口中所說的「香辣嘢」,生意最好的時節是從端午起、入秋至農曆新年,大多在秋冬時節,且口味比較適合喜歡「重口味」的上一代人:「以前我們喜歡吃濃味(的食物),連豉油都比較鹹。現在年輕人要清淡,又要減鹽,哪裡會好吃呢?」不過,他亦提到,有些已經移民外國的香港人,回到大埔仍然常會回到華豐採購:「有些人在英國、加拿大開餐館做生意,覺得當地香料又貴質素又差,所以一回來探親就順便入貨,不過現在打稅重就比較少了。」
最緊要開開心心
營運華豐公司四十多年,其實金生今年才67歲,不算太年長;但換句話說,他的大半輩子也奉獻在仁興街的這一隅,將各國香料的味道帶進大埔。他的女兒在2014年幫公司開了社交媒體專頁,在網絡上宣傳華豐的香料,是否有意接金生棒幫忙打理生意?他說:「她未結婚有想過,但結婚後就不要想了。她現在於浸會大學有一份正職,五點九對著打卡機『嘟』一下就可以走了,為甚麼那麼要辛苦呢?沒假期、長時間工作,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做的了。」金生補充,做批發的行規通常每個星期日和大時大節休息,不然其他行 家會被小看,「(生意)唔夠做啊?」但身為老闆,自然「仆心仆命」身體力行:「以前從早上八點半開店,做到無單為止,員工則可以準時收工;現在已經縮短了營運時間,從九點半才開始,如今也只剩下我太太這個『免費勞工』。」
金生形容,如今繼續營業只是消磨時間,「現在仍然行得企得,那便繼續做囉,想那麼多幹甚麼呢?今日不知明天事,小孩也大了,還想甚麼呢。」他還說:「胡椒粉也可以賣到幾十年?初初接手時我也不信!」如今,華豐的胡椒粉大概早已深入大埔人的味覺記憶。
撰文:盧俊溢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古蹟前行」文化遺產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透過遊走社區,尋訪大埔、深水埗和中西區的古蹟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通過跨世代和跨界別合作,蒐集口述歷史和日常生活故事,重現社區魅力。
2024-2027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資助

主辦

2291 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