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傳承香港手套業的「廠二代」——香港手套業商會會長林曉盈

手套,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並非必需品,或許冬天才會突然想起它,看看能否「襯衫」,數月後又在把它遺忘在衣櫥裡某個角落。但對勞動密集的人來說,手套卻是必不可少的保護工具,防止受傷、勞損;家庭主婦清潔家居和洗碗時,浸膠的家務手套便是她的最佳拍檔;防水、保暖、護腕的運動手套,更是滑雪運動員的重點裝備!手套萬萬雙,每一雙都有其特定功能,但對香港手套業商會會長林曉盈小姐(Juliana)來說,這是她的家庭、她的人生、她的熱情所在。「我真的是留著手套的血出世!」她爽朗又語帶自豪的話,充滿感染力。


手套世家出身 父親林志權影響至深

Juliana說的話一點也不誇張——其父林志權早於1963年成立手套貿易公司昌利行,把香港製造的手套外銷世界各地,「做勞工手套做得『頂呱呱』」;其母的七兄弟姐妹全是手套業界的人,她本人也有在不同的手套廠打過工:「所以我父母的情緣也是由手套開始的!」Juliana笑著說。從小耳濡目染,不難看出她對這一行的熱愛,深受家庭影響。「一開始接觸手套,其實是因為爸爸會將些許勞工手套的樣板放在家裡,有些是布類,有些是半皮革,有些則是全皮革,小時候就覺得非常精緻!」8歲時跟隨父親回公司,見證他跟員工交流和做出不同的決策時,更讓她下定決心要入行:「我當時已經覺得他很厲害。原來他可以製造一些產品,幫助一些勞動密集的勞工,原來爸爸是在保護他們!」同時,她從父親身上學會對員工多加關顧:「我記得他很多決策的時候,都會用『一個工人當四個』的宗旨來考慮。」意思是,每個工人本身都揹著一個家庭的經濟壓力。Juliana說:「其實這些點點滴滴,就是我可以在我父親上學習的事情。」


Juliana父母份屬同�行因手套結緣,導致她從小耳濡目染,對手套有著深厚的情意結。右一:林曉盈;左一及二:林志權伉儷。(圖片來源:林曉盈女士)
Juliana父母份屬同行因手套結緣,導致她從小耳濡目染,對手套有著深厚的情意結。右一:林曉盈;左一及二:林志權伉儷。(圖片來源:林曉盈女士)

後來再大一點,第一次跟隨父親到工廠視察內部生產線時,她回憶:「我簡直雙眼發光!原來工廠裡有很多人,很勤奮、很細心地將一些很小的部件組合成(手套),那個時候便更加確認自己想在這個行業有所貢獻。」Juliana強調,「貢獻」並不是「幫」:「我的想法是,就算你唸完大學,到底你有多少斤兩去『幫』這個行業或家庭發展呢?我覺得自己還未夠資格。我也不想以自己是工廠創辦人女兒的身分參與這件事,而是希望用自己的角色贏得大家信服和信任。」在林家二代中,Juliana是唯一的女兒,從小長大面對的都是兄弟,「所以我的對比標準永遠是男士!」但同時,這種成長環境也養成她剛毅的性格,也早就她日後透過手套業改變社會、幫助大眾的契機。如今Juliana除了是香港手套業商會第一位女主席之外,她亦同時擔任凱盈集團董事總經理,以及科技生活產品品牌INNOTIER創辦人,持續拓展香港手套業的可能性與可塑性。


Juliana父親林志權為手套貿易公司昌利行創辦人之一。(圖片來源:林曉盈女士)
Juliana父親林志權為手套貿易公司昌利行創辦人之一。(圖片來源:林曉盈女士)

製作手套過程面面觀

五零年代初,手套業作為新興輕工業成功崛起,根據1955年香港工商業管理處(Commerce and Industry Department)出版的《香港貿易月刊》(Trade Bulletin)指出,手套業是一個「嶄新且成功的工業」,單看1954至1955年的棉手套外銷總數量,便從三十三萬多雙急速增長至逾104萬雙,將近翻了三倍有餘;截止一九六四年,全港手套廠已多達近七、八十間。如此產量自然需要大量人手,手套廠幾乎在新界各地幾乎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擴展,元朗、屯門、大埔等地區便是業內廠房集散地。這些廠房的人力資源除了來自大量湧入香港的國內難民,亦有部份是新界各地的漁農子弟,當中女工更佔非常重要的部份。翻閱1964年《華僑日報》的報導,車縫手套的工作多由女工負責,並需要是「稍微文靜」的性格,甚至更多是「家庭主婦」。甚至部份的手套加工,如釘珠、刺繡等裝飾性工序,會由廠方外判給「外包工人」(outworkers)帶回家做。Juliana亦記得,家族公司同樣會這樣做:「現在我們用英文就叫『specialization』(專門化)或者『subcontract』(外包/外判),其實在很早的年代,他們(戰後工廠)無形中都在進行這件事情。我擅長釘珠,所以我會專門做這個工序,然後還可以在家裡看著小孩,不是很好嗎?這就是香港精神,就是不會因為什麼事情而停頓,很有拼勁且不會放棄!如果只有十天交貨期,我們就會在這十天裡把各樣東西做到最精準。」


左:手套廠內部環境,圖中呈手指形狀的部件用作讓手套定型之用。(圖片來源:林曉盈女士)

右:手套廠內部生產線。(圖片來源:林曉盈女士)


從戰後到現在,雖說生產技術已日新月異,其製作過程倒也沒有太大差距。從設計、縫合到包裝,一雙手套大概會經歷十多個步驟,才會從廠房送到零售店發售,在此不贅。Juliana形容,手套的製作過程中其實蘊含很多「民間智慧」:「譬如真正進入製作手套過程之前,收到物料之後,有一個內行步驟稱之為『放布』,意思是將製作手套的物料靜置24至48小時,讓它放鬆。」為何這個步驟如此重要,Juliana甚至特地強調?她指了指自己的外套,解釋說:「像我現在穿著的物料具備彈性,當它整綑布拿回來的時候,它有一段時間是被捆起來的收縮狀態,如果你不給它足夠時間回覆正常狀態,你強行用刀模裁剪,那塊布就會縮小。若回來的物料是皮革,我們更需要注重濕度、溫度等,也要把它們放在日光底下,去看看皮革有沒有色差問題。例如同一種動物的肚皮和背部,可能後者的皮革比較深色,或是不同部位會有一些皮革紋路等。你也會希望一雙皮革手套,左右手能夠盡量一致,這就很靠經驗和技巧了。」


縫製手套須「從內到外」,縫好後才把它翻過來戴。(圖片來源:《手套業製造及營銷資料手冊》,2002,香港手套業商會)
縫製手套須「從內到外」,縫好後才把它翻過來戴。(圖片來源:《手套業製造及營銷資料手冊》,2002,香港手套業商會)

都說「十隻手指有長短」,但沒想到縫製手套原來也會將不同的手指分給不同的工人!「不要少看一雙手套,說『買衫就話貴啫,手套又唔貴』,其實當中的工藝一點都不能忽視。一個工人擅長縫大拇指,不代表他/她擅長縫『旁(音讀磅)指』——即拇指旁邊的手指位。」更重要是縫製手套時,「紙口」(縫線,seam)都是由內至外的,縫好在把它翻過來戴,「因此(製作過程)需要很高的想像力」。亦因如此,出錯或有瑕疵是很常見的事。Juliana說:「沒有人會喜歡一雙手套裡有線頭或穿了個洞吧?因此製作期間的midline inspection(中途抽查)便非常重要,而手套做好之後,也要經過不同的檢驗質量,還會透過驗針機去篩查,以防有人可能不小心將針頭留在手套裡。」


手套業商會與大埔的緣分

知感恩,懂前瞻,對行業熱情不減,也難怪Juliana能獲眾多香港手套業商會內的老行尊支持,於2018年接任周宏栓會長一職至今,是商會首位女會長。她坦言:「很幸運各位前輩推舉了我,但我心情上也有不少壓力,因為知道這行業的人愈來愈少,但又希望它能夠繼續傳承下去。」香港手套業商會於1977年由周會長聯同行內前輩成立,並獲時任鄉議局主席劉皇發支持,在屯門鄉議局大樓設立商會會址,其子、現任鄉議局主席劉業強至今仍非常支持。Juliana續說:「商會成立的目的在於希望業界人多一點團結,多一點交流,像遇到客戶投訴等問題時,可以共商去解決,又或者共享嶄新物料、行業新資訊等。像周會長這些行業裡前輩中的前輩,他們很有心,還是盡量想跟大家連結。」


2002年香港手套業商會推出的《手套業製造及營銷資料手冊》,藝達手套製衣廠有限公司彭敬萱先生正是此書督導委員會成員之一。(資料來源:香港手套業商會)
2002年香港手套業商會推出的《手套業製造及營銷資料手冊》,藝達手套製衣廠有限公司彭敬萱先生正是此書督導委員會成員之一。(資料來源:香港手套業商會)
香港手套業商會聚餐。(相片來源:香港手套業商會)
香港手套業商會聚餐。(相片來源:香港手套業商會)

作為新界其中一個手套業重鎮,大埔同樣與香港手套業商會結下身後緣分。區內其中一間名為達藝的手套廠,老闆彭敬萱先生正是商會創會成員,更是會內永遠榮譽會長。翻查《香港新界工商年鑑》等資料,達藝廠房本位於泮涌路1號,後來移師汀角路太平工業中心2座。此廠本以生產婚嫁手套為主,後來擴闊產品種類至勞工手套、醫學用衛生手套等,更於八零年代進軍美國市場,並收購當地Johnson Wilshire公司,聚焦個人防護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s, PPE)生產並營運至今。作為「廠二代」的Juliana,與眾多前輩同樣有不少交流:「雖然上一次見面已經很多很多年前,但我從小便跟在爸爸身邊,很多老前輩都知道誰是『盈盈』,而在我的印象中,所老前輩們都非常客氣謙虛,非常值得我學習。」Juliana受訪後更親自向商會成員打聽關於彭會長的近況,遺憾的是,他已在數年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於美國逝世。


再工業化與傳承的啟示

隨著九零年代香港產業轉型,本港經濟重心從工業及製造業外銷轉移至第三產業(tertiary industry),聚焦金融、服務、房地產等行業板塊,戰後手套業的輝煌亦成為歷史。Juliana亦感慨:「很簡單,我父母輩的同學、行家,他們的二代有多少個真的喜歡這個行業,並願意參與?有,但不多,每一個我都視他們為我的兄弟姐妹,絕對是珍寶。」惟近幾年香港政府大力推動「再工業化」,如何要在劣勢當中反敗為勝?她斷言,傳統做法要大大改變:「我們這個年代,是否一定要跟隨傳統方式才能生存?原來未必。我相信各行各業現在都面對衝擊,但在我們手套業則更需要升級轉型,其中一個方案是生產一些與手套相關的配件,如帽子、圍巾等——升級並非只侷限在手套,任何與其相關的產品,我們都想大力『發圍』。」


其中重中之重,便是從學生入手,解決傳承問題。疫情後,香港手套業商會在Juliana的推動下,於2022、23年間與職業訓練局(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 VTC)旗下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 Technological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of Hong Kong)時裝部合作,贊助其年度時裝展。她甚至聘請了贏得冠軍的年輕設計師,到其公司擔任實習生,「希望他們念完書出來,能在他們喜愛的行業裡面有些許發揮。」言談間,Juliana特別重視下一輩的「接棒」:「我個人也很希望有自己的傳承。我也很幸運,兒子Julian現在21歲,他是喜歡這個行業的。我希望他能夠感受到,做手套特別的地方,所以我也很努力維持這個行業的韌性(resilience),與年輕人接軌,同時不忘工藝的重要性,希望他們看到文化傳承也有好玩的地方,並非只是壓力。」儘管手套業在大埔成為已然消失的「工業遺產」,但當中的精神總能在香港某處再度點燃,看看Juliana這位有心人便能得到關於「can-do spirit」的啟示。


撰文:盧俊溢

相關故事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仁興飄「香」四十載
——華豐公司金永佳

從崇德街拐進仁興街直走到底,大概會聞到陣陣充滿「南洋風情」的香味,彷彿突然闖進異國,抬頭看才見到華豐公司,專營各式香料調味。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大埔酒業歷史留痕
——福和棧超級市場黎太

不知道大埔街坊路經靖遠街、懷仁街一帶,有否抬頭望望,附近有數座充滿特色的戰前唐樓?福和棧超級市場的建築,正是其中一棟。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白橋仔山寨廠童年紀事
——泮涌村街坊賴美莉

在如今大埔墟的鐵道旁是名為一條泮涌的村,密密麻麻的村屋不算起眼。但對居住於此將近半個世紀的賴美莉小姐來說,這裡是她的家。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古蹟前行」文化遺產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透過遊走社區,尋訪大埔、深水埗和中西區的古蹟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通過跨世代和跨界別合作,蒐集口述歷史和日常生活故事,重現社區魅力。

2024-2027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資助

主辦

  • Instagram
  • Facebook

jccpg@hkrch.org

2291 0238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