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顯智和太太早年在繁忙的香港市區生活。十年前,因工作和家庭的原故,他們思考人生下半場的生活。經好友的介紹下,他們初次來到大埔船灣的沙欄,看著怡人的山海景致,生活優哉游哉似的,決定搬到船灣生活。他居住的村落前方有一遍沙灘,左邊可遠眺八仙嶺,右邊還可看到馬鞍山,風景極為優美和寧靜。他搬進船灣十年,經常遊走區內的村莊、祠堂和廟宇。
楊顯智是一位熱愛行山的人,他懷念起行山師父陳溢晃先生的啟蒙,曾教導他和一眾師兄在行山時如何跟當地村民相處,如走到士多時不妨買一瓶水,或吃一碗麵,與店主閒聊村內的近況和故事。
村民由冷到暖的情感轉變
楊顯智回憶起最初搬進陳屋村時的經歷,感覺原村民對外來人一般有份警戒心,尤其住在他居所上方的一位婆婆。但經過兩年多的相處,在一次颱風襲港,楊顯智夫婦剛巧外遊,家中有一扇窗戶被強風打開,婆婆與其他村民合力地在狂風中用竹竿嘗試把窗戶關閉。楊顯智回來得知事件,對婆婆和村民的幫助感激不盡。彼此熟絡後,鄰近村民也經常主動跟他打招呼,今年初甚至邀請他一起回鄉祭祖。作為一位鄉外人,竟然得到原村民的全然接納,實在讓他感到喜出望外。
他回憶起2019年疫情期間,村民發揮互相照應的精神,教他十分感動。當時居民對前往大埔區人流密集地方購買食物感到憂心,鄰近三門仔新村一些漁民自發出海捕魚,把捕撈得來的魚獲以本村村民的抗疫價錢銷售給他。漁民又教他如何辨認和烹調各種捕得的魚鮮,讓他品嚐到新鮮食材之餘,更體會到當中濃厚的情味。

他和太太經常出席村民的活動,如參加了洞梓村觀音古廟和船灣聯村舉辦的新年盆菜宴,期間讓他有機會認識許多鄉裡的人,尤其是一些平時難得遇上的年邁鄉民。船灣鄉基本上由十一條客家村組成,村民不時趁節慶舉辦活動,外來居民也可以透過這個場合讓對方認識,打破彼此隔膜。
很多人經常以為盆菜屬於客家傳統菜餚,但新界的圍頭人也有吃盆文化。楊顯智記得有一次他在農曆新年的大王爺酬神活動上,首次品嚐到當地的客家炆豬肉菜式。這道菜餚由豬肉和慈菇為主要材料。慈菇代表男丁的意思,寄語村內人口繁衍、村落興旺,保留了漁農業社會以父權為主導的特徵。而這道菜餚也指定要男性做廚師,他們同時身兼社頭身分。
船灣鄉每年新春和歲晚會分別舉行大王爺社壇的起神和酬神儀式。不論鄉內或海外的男士均輪流做社頭,負責拜神儀式。儀式結束後,他們會變成伙頭,為船灣鄉的鄉民烹調一頓客家炆豬肉的盛宴,席數多達二十至三十檯,每檯可坐六至八人。
楊顯智深刻體會,這些文化活動有助凝聚十一村鄉民的感情。村民除了炮製炆豬肉外,還會煲豬雜粥,稱為社粥。

客家山歌的珍貴
他曾聽過宴會上有人即席唱客家山歌,歌曲內容涵蓋客家人生活的喜與悲,以及情侶間的傳情和表達愛意,有些歌曲還提到大埔一些地方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了村民的生活和故事。客家山歌也見證了他們族群過去的歷史和情懷。
山歌是靠口耳相傳,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有些村民甚至能自我創作歌詞。曾經有一位住在村口的老人家,一直為客家山歌譜上新歌詞,才華洋溢,卻敵不過新冠疫情而於去年初病逝。楊顯智看了一位民族音樂家葉賜光在2023年出版的《尋找香港漁歌》一書,書中記錄了一位張婆婆所唱的嘆歌,唱出一位客家婦女在出嫁前進行上頭儀式的歌。無奈數月前她健康出現問題,現需住在老人院舍。隨著這一代年長鄉民逐漸淡出人生舞台,楊顯智感慨會唱客家山歌的人將會越來越少。加上,近年村內的節慶活動大多邀請外來歌手演唱香港流行曲,間接令這些別具特色的傳統客家山歌和說唱文化日漸式微。
反思發展與文化傳承

楊顯智形容生活在船灣鄉郊,彷彿置身於一座香港歷史的真實圖書館中。他常常和鄰居聊天,聽他們訴說50、60年代的本地客家生活,以及他們在海外餐館工作的經歷,這些故事讓他更深入地了解當時香港的大歷史和文化。
船灣村的客家人一直過著漁農業生活,但香港在60年代面臨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1963年,港英政府決定每隔四天才供水四小時,並選擇在船灣海一隅建造海上水庫,即是現今的船灣淡水湖。政府在周遭興建一些大型的集水設施,令村民無法獲到足夠的灌溉水源去耕種,被迫放棄家園,遠赴英國、荷蘭、德國和美國等地,尋找新出路。許多人不得不為了生存而離開熟悉的地方,過著異鄉人的生活。
近年,楊顯智也開始對船灣附近的三門仔新村感興趣,嘗試收集一些社區故事。村民憶述他們以前只能靠一口水井,應付日常起居生活和耕作用途。後來,政府興建船灣淡水湖後,令這口水井也乾涸,村民的生活變得百上加斤。幸好有一些傳教士向他們派贈一些生活必需品和食物,如派發牛奶,靠這些援助 過渡了這艱苦歲月。後來一些村民亦改信奉基督教,在自家門前畫上紅色的十字架,標誌著已歸信基督。

楊顯智希望年輕人能繼續承傳文化,為自身鄉俗傳統注入長青的動力。他難忘大王爺社壇祭祀儀式上,船灣鄉的村民會把所有男士的名字寫在一張紅紙上,舊社頭又會向新社頭交付一份豬肉,象徵把肩負大王爺社壇的酬神和起神儀式的重任正式交棒,寓意客家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撰文︰莊少玲、蘇文英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古蹟前行」文化遺產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透過遊走社區,尋訪大埔、深水埗和中西區的古蹟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通過跨世代和跨界別合作,蒐集口述歷史和日常生活故事,重現社區魅力。
2024-2027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資助

主辦

2291 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