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大埔墟的鐵道旁是名為一條泮涌的村,密密麻麻的村屋不算起眼,也是新界常見的風景。但對居住於此將近半個世紀的賴美莉小姐來說,這裡是她的家,也是她重要的童年回憶。在盛夏將近的某日,她帶領着我們穿過泮涌村的窄巷,遊走已經散失在戰後歷史中的「白橋仔」、「摩囉潭」等地。隨着她的腳步一步步踏進童年回憶,似乎也在回溯泮涌、運頭角一帶的發展,豆腐廠、鴨寮以至牛仔褲廠等曾經興旺的工業,在賴小姐娓娓道來下,似乎也再度回到當年的繁華。「如果以大埔 “CBD” 來比喻大埔墟、富善街一帶,泮涌、白橋仔附近的山寨廠就是蛋黃區的『後勤』供應商!」她邊走邊說,語帶自豪。
生於斯長於斯 泮涌井頭馬窩話當年
泮涌村,說起來也是歷史悠久——翻查紀錄,泮涌自明朝初年亦有記載,舊名為「湴涌」,意思是沖積而成的爛泥地,屬大埔七約中的翕和約。直至戰後五零年代,有說因為要籌建村校,為免名字粗俗,因而將「湴」改成「泮」。而一巷之隔的泮涌新村,雖名為新村,卻跟「舊村」沒什麼關聯。根據鄉議局收錄的《新界原有鄉村名冊》,泮涌新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1932年(居民)自荃灣區城門遷徙至此」,因此該村並沒有祠堂,至今他們的村代表亦與「舊村」分開選舉。
出生於1968年的賴美莉女士,年近半百,「除了當年嫁人搬去沙田」,大半輩子都在泮涌村生活,可謂真正生於斯長於斯。前陣子她母親患病,為方便照顧她,賴小姐再度搬回來這個熟悉的地方,村內格局沒什麼變化,甚至連母校泮涌公立學校的校舍亦依然保存下來,成為區內的社區教育中心,反而她卻再也不是跟著媽媽到處跑的小女孩,她的母親亦已辭世。賴小姐說:「我母親姓麥,姓麥的是泮涌村中的大姓。」全因泮涌村由麥氏先祖建立,每年農曆正月十四至二十日的點燈傳統,同樣由麥氏後人主理。她甚至說:「我舅舅也曾經當過其中一個村長(原居民村代表)!」
穿過重重村屋,又跟幾個村民打完招呼,賴小姐帶我們到村裡的「井頭」看看,水井裡仍然養着幾尾錦鯉,旁邊是魚躍石雕和福德正神的小廟,上面刻着「玉液益同人」的字樣,可見村民對這口井的重視和感恩。賴小姐說:「以前不是每個人家裡都有自來水可以使用,『井頭』就是我們洗衣服、打水喝的地方,村民總會聚在這邊,久而久之也成為我們的社交場所。有些人就拿着一大桶衣服,早晚各洗一遍。」她跟笑說,小時候的朋友竟然因而發展出自己的「事業」?「她從小就在這裡手洗衣服,長大後竟然洗到變『專家』,在區內開了幾間洗衣店當老闆娘!」倒是一種有趣的緣分。
至於遠眺泮涌村背後,可以看到一片綠油油的小山坡,只有零星的房子建在山上,背後早已建好美輪美奐的新峰花園——那是名為「馬窩」的地方,對於泮涌村的原居民而言,是一處「神聖」的地方。「只要是泮涌村的『丁』(原居民男丁)、有祠堂(位置)和村長批准,居民死後就可以在馬窩的山上土葬,七年後『執骨』,金塔依然可以放在那裡。」賴小姐笑說:「所以泮涌的原居民常對頑皮的孩子講一句話:『你係咪要等我去到馬窩食草,你先肯乖?』」
從家庭式產業到山寨廠 街坊眼裡看早期工業
從泮涌村一路走到馬聰路、馬窩路一帶靠近現今羅定邦中 學位置,大約十分鐘路程,那日跟隨賴小姐慢慢走,都是平坦的混凝土路面,走起來也不算太辛苦。但原來在三十多年前,該處名為「白橋仔」,那段路仍屬大埔河的分流段,甚至連車路都經常被河水淹沒,形成車輛涉水而行、水花四濺的「奇景」;而靠近上游位置則有一個名為「摩囉潭」的水潭,每逢夏日便是游泳聖地,但又因很多小朋友在此溺斃,因而有着「猛鬼潭」的恐怖別名。賴小姐說:「我的姑婆就住在這裡,假期的時候給小朋友出租一些大型的黑色車胎當救生圈!小時候常來這裡玩水,甚至還試過撐著廢棄冰箱當小船玩。」
但那裡除了是「避暑勝地」和「猛鬼潭」之外,更重要是附近山寨廠和家庭式產業林立,在戰後至八零年代為不少大埔居民維持生計,包括賴小姐一家。她回想:「白橋仔附近有豆腐廠,也認識有同學父母在那裡有鴨寮,將鴨蛋孵化後把小鴨買到大埔墟去。」而如今運頭塘村附近,則是她母親打工的牛仔褲廠,同樣在白橋仔旁:「她在裡面當車衣女工,那時候我常去找她幫忙搬運褲子。」原本賴小姐的外公動用「個人關係」,幫賴媽媽在泮涌公立學校找到一個縫製校服的職位,「就是現在的『豐昌順』(校服專門店),也算很厲害!」但因為賺錢不多,為幫補水喉匠父親的家計,賴母才到附近的工廠打工,希望養活賴小姐一家五兄弟姊妹。除了車衣女工,賴母也曾經在大埔的新寶盛酒樓兼職,帶著賴小姐一起「拉大碟」(倒走廚餘清洗碗碟)。
據賴小姐憶述,即使是如今富雅花園一帶尚未到河道的區域,同樣有很多小型工廠。她形容:「如果以大埔 “CBD” 來比喻大埔墟、富善街一帶,泮涌、白橋仔附近的山寨廠就是蛋黃區的『後勤』供應商!」只是後來於七零年代中後期,大埔河因應新市鎮發展及海岸線變遷而「被迫改道」,匯合林村河於元洲仔出海,河道下游的白橋仔、摩囉潭等「地標」,亦與眾多山寨廠和家庭式產業,隨着都市規劃而成為歷史。
與大埔一起成長
只是賴小姐與大埔工業的連結也不僅僅是童年回憶,待她出社會以後,正值大埔工業村落成,她也曾經在裡面工作過一段時間:「那時候曾在工業村一家日資公司當過業務,叫做Kyowa Metal Pressing(公華金屬有限公司)。」翻查香港工業村公司於八零年代的租戶名單,那是一家生產影印機金屬零件的廠房,佔地4,689平方米,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大型企業!「後來小孩長大後,我又回到工業村工作,那時候是加入日清做市場策略部門 。」似乎這大半輩子的工作經歷,都與大埔息息相關。不僅是她,連帶其他兄弟姐妹也在大埔發展:「大姐中五畢業後在大埔滘的聖基道兒童院(前名為農化孤兒院)工作一年多,後來就到了大埔理民府,所以那個時候常上去玩。」
回想在大埔的半百時光,賴小姐說:「雖然我們小時候很辛苦又沒錢,但還是有食有住有書讀。」如今賴小姐生活穩定,小孩亦已長大成人,大埔也成為一個完善而現代化的新市鎮。有時候,區內的街坊,似乎也是隨着社區的發展步伐,一同成長。
撰文:盧俊溢
採訪:盧俊溢、梁梓蕙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古蹟前行」文化遺產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透過遊走社區,尋訪大埔、深水埗和中西區的古蹟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通過跨世代和跨界別合作,蒐集口述歷史和日常生活故事,重現社區魅力。
2024-2027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資助

主辦

2291 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