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埔花場
戰後,內地大量移民湧入香港,部分居住在新界,向地主借租農田,開始種植蔬菜和花卉。1970年代為香港花卉種植的黃金歲月。當年大埔是本地鮮花生產重鎮之一。花場遍佈林村谷、大埔頭、鳳園等地。花農主要針對農曆新年的花卉市場,種植合時年花,如四季桔、桃花、劍蘭和菊花。另有花農種植薑花和白蘭花。
著名大埔花場包括︰根記農場、強記花園、國記桃花園、就記農場和順發花場等。但隨著大埔被發展成為新市鎮,農地兼併嚴重,很多花場被徵收或轉換為丁屋和車場,令農地變得細碎化,難以維持大規模種植。
加上,內地和國際花卉無配額地輸入香港,不少本地花農難以抵擋外來競爭而選擇結業。另有部分花農轉向種植蝴蝶蘭、香水白合和五代同堂等新品種,迎合市場上的新消費品味。


白蘭花
白蘭花又稱白玉蘭,由黃玉蘭和山含笑自然雜交而成。一年可結花兩次,花朵為乳白色。白蘭帶有濃烈的香氣,能壓榨成精油,甚至在園林裡廣泛栽種。白蘭在中國是玉蘭茶的原材料,南方婦女也喜歡佩戴白蘭或自製香囊。香港的白蘭花場主要集中在大埔林村,花農每日新鮮摘取,運送至花墟。白蘭也意外支持不少本地長者,發展了地攤經濟,每日在街頭上售賣白蘭花。
桃花
桃花是受歡迎的賀年植物之一。桃花原產地來自中國中部和西部,象徵福壽和人緣,做生意之人喜愛買桃花來擺設。大埔最早的桃花園位於現今的康樂園,農場由國民革命軍軍長、前廣州市長李福林所擁有,場內種植大量果樹。大埔頭、水圍、鳳園、石鼓壟、梅樹坑等地也有桃花園。
佳記園、玉利園和梅記農場更是大埔區內最具規模和歷史悠久的桃花場。佳記園的場主佳叔服務於康樂園四十多年,退休後繼續創業興家,栽花手藝馳名遠播,每年新春吸引港九商行、商業廣播電台、新樂酒樓專程入大埔園內買花。
茶粿的外皮常混入艾草、雞屎藤等時令植物汁液製作。艾草易於休耕地生長,為民間廣泛使用。其氣味濃烈,具多種藥效。《本草綱目》中曾記載以艾入藥,具理氣血、驅濕寒、止血安胎等效用。雞屎藤於溫暖潮濕的環境生長,於清明節前後最為茂盛,故雞屎藤粿又稱清明了。雞屎藤具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消食健胃等藥效。這些植物常具清熱、袪濕等藥效,藥食同源,亦助客家人適應本地濕熱氣候


吊鐘花
吊鐘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或 Chinese New Year Flower)又稱「鈴兒花」、「倒吊金鐘」和「燈籠花」。吊鐘屬於香港原生植物,花期通常臨近中國農曆新年(即是一月底至二月中),故吊鐘自清朝中葉起也被視為年花,人們認為吊鐘帶有「金鐘一響,黃金萬兩」的祥兆,比喻高中狀元,故被不少百姓砍伐帶回家。19世紀末,香港市場也流行從廣東輸入吊鐘銷售。後吊鐘過度被採摘,港英政府在1913年立例,禁止管有和販賣吊鐘。其後在1937年,更納入《香港林務條例》所保護,嚴禁野生採摘。
木棉
木棉又稱紅棉樹和英雄樹,每年五至六月開花。奪目的花萼吸引不同雀鳥,如綠繡眼、白頭翁、麻雀、紅鳩、烏秋、繡眼畫眉等,吸食花蜜。木棉也具備藥用價值,根部和莖有清熱利濕、散結止痛的功效,可治肝炎、慢性胃炎、胃潰瘍、跌打扭傷等。根皮、莖皮和刺磨成粉製成膏藥,可用來治療粉刺。
木棉常見於大埔區內,如大埔藝術中心旁邊、汀角路、大埔公路和公屋等。有些長者會在木棉盛開的季節,在地上執拾木棉花,放在林村河的石壆上風乾日曬。


芳香萬壽菊
芳香萬壽菊原自於中美洲,每逢冬至春季開花,整株帶有甜甜的芳香,近年引入有機農業。它既是觀賞花卉,又是食用花。花和嫩葉可用來泡茶。嫩葉可用來炒蛋。金黃色的花朵經水煮後,可生產出黃色色素,作為天然染劑。萬壽菊也有驅蟲之用。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古蹟前行」文化遺產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透過遊走社區,尋訪大埔、深水埗和中西區的古蹟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通過跨世代和跨界別合作,蒐集口述歷史和日常生活故事,重現社區魅力。
2024-2027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資助

主辦

2291 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