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菴村客家文化寶藏
— 張育文

九十後的張育文,以二十二歲之齡開始出任大菴村村長。轉眼間,他的村長工作已踏入第五年。


大菴村位於大埔林村谷西南坡,既是林村鄉的範圍。「菴」不是原本的字,「奄」的上面應該是「山」字。由於現今電腦無法輸入這個古字,唯有使用「菴」字來代替。「奄」的意思是草寮房子的意思。根據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編纂的《新安縣志》,大菴村被列為官富司管轄下的客藉村落。1899年,洋人輔政司駱克代表英國接管新界時,撰寫《駱克報告書》,提到該村被登記的居民人口有一百人。時至今日,村內的常住人口已發展成至五百人。


根據林文映的「從山客到海客」文章,客家人經歷了至少五次大規模遷徙,從中原地區遷徒至南方地區。其中一站是在香港,並且以客家身份在這裡定居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根據2011年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普查,全港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為客家人,當中有約二十萬人仍能使用客家話進行日常交談。


大菴村是一條張氏的單姓村落。張氏先祖於元末明初時(約一六四七年)從福建遷至廣東五華和大田,其中一對張氏夫婦在清初移居香港。他們是張氏第八世祖張秉忠和妻彭氏,張秉忠是張穗公和卓氏所生的第三子,也是香港張氏的開基祖先。起初,他們在大帽山上的四方山和企山托等高地開墾荒地,以種植山茶、粟和水稻為生,當年梯田的遺跡至今仍能在四方山上見到。


十二世祖堯吉是雲公的長子,母親是巫氏,妻子是黃氏(後來被稱為黃婆太)。黃婆太帶著她的三個兒子:士俊、士傑和士宏,從大帽山遷移到現今的大菴村,正式建立了該村落和張氏家祠。隨著人口的增加,大菴村的家族人口逐漸增多,發展到有二十多戶人家。一些族人也分房外遷至元朗的八鄉長莆村、大埔的新圍仔和青衣島等地。為了紀念黃婆太的三位兒子,村內建立了三達堂。




位於六德書室旁的育賢書室(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位於六德書室旁的育賢書室(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張氏族人在村內合力建立育賢書室,為村中的子弟提供儒學。這座書室也成為林村鄉的知名學府,十九世紀末,林村鄉的兒童人數大幅增加,因此村民在育賢書室旁另外建造一座六德書室。六德書室是由張仕宏於1930年代興建的,並以該村的其中一位開基祖先張六德的名字作為書室命名。村民在深圳南頭聘請先生教授四書五經,還開設地理和數學等現代科目,書室也吸引來自大埔、大美督的富裕子弟入讀。書室樓高兩層,建築風格呈歐陸式,上層主要用於教學,下層則是廚房和宿舍,供遠道而來的師生在學期間入住。後來,林村公立學校在1950年成立,大量學生選擇到大埔或市區升學,六德書室也因此關閉。六、七十年代,六德書室曾改變用途為幼稚園。惟這座書室建成後百年間,從未進行過大規模維修,因此現在已經非常破舊。政府將六德書室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並計劃對其進行活化利用。與此同時,育賢書室在近年被重建為民居。



現時的六德書室(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現時的六德書室(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大菴村瓦窰(相片來源:受訪者)
大菴村瓦窰(相片來源:受訪者)

大菴村內還有一座超過150多年歷史的瓦窰,是其祖先張廷昌於1860年代建造。張廷昌共有八位孩子,其中二位兒子在馬來西亞賺到錢後,回到大菴村買田地建屋,因此對瓦片有大量需求。他們發現村裡河道的黏土適合做瓦,於是發展了燒瓦事業,建造這座瓦窰,也燒製少量青磚,售賣給附近的丫排村、坪朗村和大菴村。區內的客家屋能砌出11坑的瓦頂,比起平常的客家屋只有7坑為多,表示房子的空間更大。但房子的瓦頂需要定期保養和維修,加上村民開始外移至大埔區,瓦片需求大減,令瓦窰約在1910年左右停止運作,並作為儲物空間,主要放置肥料。


張育文曾訪問60多歲的村民,回憶起小時候經常在家裡幫忙照顧牛隻和耕田時,也會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到瓦窰附近捉迷藏。


現今大菴村還保留許多重要的客家文化和儀式。這些傳統習俗不僅彰顯村民的信仰和傳統價值觀,也凝聚了村民和強化他們的社區意識。


每逢農曆新年前的年三十晚,村民會使用碌柚葉和石菖蒲洗澡,寓意去除不吉祥的事物,迎接新一年。習俗上,村民會在子時之前(即晚上十一時)洗澡和洗頭,初一和初二則不會洗頭。在初一晚上十一時,有人會在祠堂門前撃打銅鑼,早期社會甚至燃放炮竹,令村內彌漫過節的氣氛。


大菴村張氏宗祠(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大菴村張氏宗祠(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大菴村的祠堂是舉行紅、白二事的儀式場所。譬如男丁成婚前的上頭儀式,準新人坐在祠堂內的椅子上,面向祖先牌位,長輩向準新郎諄諄教誨和祝福,由好命公為準新郎配戴上頭花。


另外,當有人病重時,村民和家屬會把他安放在祠堂內等待臨終。如果病人尚未氣絕身亡,他們的腳通常會朝向祠堂內。但當他們去世時,他們的腳會被反轉至門口方向,與神主牌面向同一視線,象徵駕鶴西歸。當晚,村長或其家人會在祠堂前燒炮仗,通知村內人士有人去世。喪禮通常在早上舉行,中午前往山上安葬。大部分村民仍然遵循土葬的傳統。到了晚上,家人和村民會共享解穢酒,表示喪事完成。


此外,大菴村最隆重的節慶是林村太平清醮。鄰近林村許願樹的天后廟在乾隆年間建成,村民會每隔十年舉辦一次太平清醮。在建醮期間,全鄉禁止砍伐木、戒殺生,鄉民需進行齋戒和沐浴。村民會延請法師誦經祈福,酬謝神恩,並舉行布衣施食和祭幽靈的儀式。村民非常重視林村鄉太平清醮的傳統禮儀,當日村長和長老們會到祠堂請伯公,然後與舞麒麟和吹奏嗩吶的隊伍一起前往林村許願樹的廣場。然後,他們會將伯公供奉在祭壇上,接受村民參拜和觀看粵劇,讓人神共樂,祈求整個鄉約合鏡平安。


舞麒麟對客家村來說非常重要。林村鄉的舞麒麟文化始於1940年代。在70至80年代的全盛時期,鄉內有十多條村組織自己的麒麟隊,在林村鄉太平清醮期間慶賀。據村內1972年的資料,當時全鄉有超過二百人參與學習舞麒麟的技藝,每條村的麒麟隊各具特色。



林村太平清醮時的舞麒麟(相片來源:受訪者)
林村太平清醮時的舞麒麟(相片來源:受訪者)

然而,舞麒麟的熱潮逐漸減退,張育文也擔心舞麒麟的文化失傳,嘗試積極推廣,張秀邀請有名的麒麟師傅張松在村內開班授徒,邀請年輕村民學習舞麒麟的舞法和樂器演奏,透過過程更深入地了解客家禮儀和客家話等傳統文化。他們的努力也在國際麒麟大賽中屢次獲得冠軍。這些傳統不僅代表了林村村民的信仰和價值觀,也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保留鄉土社會的傳統風俗和維護社區凝聚力。


撰文︰莊少玲、蘇文英





相關故事

大埔:山林花川

林村桃花地
— 順發花場場主賴太

身穿粉紅色上身衣的賴太,是林村順發花場的農夫,我們的相遇臨近農曆新年前夕,她在田邊打理農務。她的農場在林村已有起碼二十年的歷史。

大埔:山林花川

林村谷的農學相傳
— 俏姐與老農夫

俏姐1957年生,1979年來港,廿歲出頭的她來港後不想再務農,做過蘋果牛仔褲的車衣女工,1990年搬入大埔後,與姊姊合資在富善街經營時裝店。

大埔:山林花川

洞梓村兩代村長感情
— 葉志良、葉偉兒

葉志良是洞梓村的前村長和前船灣聯村的主席,其次子葉偉兒也跟隨他的步伐,成為現任的洞梓村村長和船灣聯村的首副主席。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古蹟前行」文化遺產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透過遊走社區,尋訪大埔、深水埗和中西區的古蹟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通過跨世代和跨界別合作,蒐集口述歷史和日常生活故事,重現社區魅力。

2024-2027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資助

主辦

  • Instagram
  • Facebook

jccpg@hkrch.org

2291 0238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