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次到梅子林的田野考察中,我們偶然發現了溪邊的一個水井,井上刻有「1954 KAAA」的標記,搜尋下發現「KAAA」代表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即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前身)。這座設施也見證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在1950至1970年代大量投入新界及偏遠離島的農村建設,幫助村民和戰後難民得到自力更生的機會。雖然這些設施不像政府評級的歷史建築物具有美學價值,但它們卻編織著倖存者的歷史,幫助我們了解嘉道理農業輔助會與香港農業和新界鄉郊發展的關係。
位處觀音山的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於1950年代成立,當時的香港面對著資源短缺的問題。香港正處於二戰後的復甦階段,但二戰對英國國力造成龐大消耗,以致能投放於香港戰後重建的資源不足。加上,內地經歷兩次國共內戰,大量移民逃到香港。香港人口由1945年8月的600,000急升至1948至1949年的2,360,000人(Blackie 1-4),糧食需求急增。港英政府提出建立糧食自給政策,恢復漁農業生產,達到自給自足 的目的,解決人們三餐溫飽的問題。
儘管國內移民本身在家鄉是農民,但香港的平原耕地數量少,及多被新界原居民所持有,在耕地不足的情況下,羅蘭士.嘉道理及、賀理士.嘉道理、胡禮和胡挺生於1951年成立嘉道理農業輔助會,以扶農為目標,提出助人自助精神,解決難民、戰後重建等嚴峻社會問題。組織成立初期,主要向農戶派贈果苗及牲畜,協助農村建設,提供農業借貸。
嘉道理農場輔助會於1956年在林村白牛石修建試驗及推廣農場,利用山坡地形,進行高地農業示範,研究高效及回報高的耕種和畜牧技術。
克服耕種環境限制,派發果苗及牲畜
大帽山高度有957米,為全港最高的山峰。雖嘉道理農業輔助會位於深谷處,內有溪流,水源供應穩定,但山坡陡峭,表土層貧瘠且氣候潮濕;加上,山坡位置坐南向北,日照時間短,不利耕種。然而,一棵橘子樹卻意外在山坡上茁壯成長,令賀理士爵士萌生高地種植的念頭,積極開拓高海拔耕種技術,以梯田改造坡地,把地形的缺點變成優點,活用大面積的坡地為耕種用途,克服香港耕地不足的問題,為農民帶來新希望。
1950年代,無論國內農民或是本地的農民早已掌握莊稼的耕種技術,且水果種植的照料功夫相對少,農夫可以以蔬菜種植為主業,以種植果樹為副業,通過這種複合的耕種模式,擴大收入來源。嘉道理農業輔助會積極扶持農夫發展本地商業性的果園。由1952年至1971年間,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共派發了89,279棵果苗,協助建造了80個鄉村果園,包括︰赤泥坪果園、下輋村果園、西山鄉村果園、井欄村鄉村果園等,園內種植蕉、木瓜、菠蘿等水果。
此外,為了應對水資源不足、土壤質素欠佳等環境限制,嘉道理農業輔助會也開拓家畜養殖業,向農民派發豬和雞苗等。戰爭令不少壯丁被派遣戰場,有的戰死沙場,導致不少婦女因丈夫 和兒子陣亡,頓失經濟支柱。根據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記載,當年嘉道理兩兄弟目睹社會出現大量寡婦,但她們僅靠割草等雜役,賺取微薄收入。嘉道理農業輔助會曾派贈牲畜予寡婦,壯年者可獲豬牛,年老者可獲雞。當時靠賣雞隻或雞蛋的收入,幾乎是從事雜役的報酬三倍,為無依無靠的婦女帶來希望(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 P-KFB-048-022)。
嘉道理農業輔助會亦嘗試研發香港農作物品牌,透過育種,改善牲口品種和產量。當中他們派出專家研究由惠州公雞及紐咸西母雞雜種而成的白牛石雞。白牛石雞遺傳了惠州雞的優良肉質及紐咸西雞的高產蛋量,生長期亦合理,能為農民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成。由1964年至1970年間,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共派發692,339隻惠州雞及紐咸西雞,並以嘉道理農業輔助會的所在地,為新品種的雞隻命名為白牛石雞(Blackie 47)。
進行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

嘉道理農場輔助會選址在白牛石,因靠近林錦公路,能連繫林村與錦田兩大農業社區。林錦公路於1949年興建,連接新界東和西部,初為軍用路並特許新界鄉民使用,後於1952年正式開通(華僑日報 港聞一;香港工商日報 頁6)。林錦公路不僅連接菜站及新界蔬菜銷售合作社,亦令元朗墟和大埔墟之間的交通變得暢通,方便農產品交收,建立生產、批發和直銷的貿易鏈,把農產品由新界直送市區,故「新界菜」也是香港農業盛世時期的重要品牌, 很多顧客憑這個港產標籤,覺得新界農作物較有保證。
除此之外,嘉道理農業輔助會經常舉辦活動,如漁農處合辦農展會,邀請農民競逐農產品殊榮,勝出者可領取豐富的獎品和贈品。嘉道理農業輔助會也為農夫提供專業的耕種和養畜培訓課程,介紹新的農業知識。
嘉道理農業輔助會的農村工作還觸及到農具派發、修橋補路、興建儲水池、護土牆、灌概管道和植樹等,農業遺跡遍佈港九和新界,包括屯門藍地的房屋(現改建成嘉爵酒樓,以「嘉爵」之名紀念嘉道理兄弟的資助)(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網頁)、牛潭尾的水壩和梅子林村的水井(Blackie 7, 28-29)。

嘉道理農業輔助會教授農民簡單技術,如調配水泥砂漿、塗擦水泥、接駁金屬水管等,讓農民學懂基本的農村建設技術,隨時自學維修,讓農夫過著獨立和有尊嚴的生活。在1952年至1971年期間,嘉道理農業輔助會派發了420,262包水泥,重量合共21,013.1噸,多達1,218條村落受惠 (Blackie 7)。自1970年代末,港英政府加強對新界的管治,農村建設開始交由政府專責部門處理,嘉道理農業輔助會也日漸淡化相關的角色。
1973年,嘉道理農業輔助會開始向公眾開放園區參觀,展示農業研究及園林設計的成果(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網頁)。到了1989年,由於香港農業開始式微,嘉道理農業輔助輔助會停止向農民分發家禽及豬隻(同上)。到了1995年1月20日,當年的立法局通過修訂香港法例第1156章《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公司條例》的附屬法例,把輔助會轉型至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公司,專注動植物保育、有機耕作、環境教育以及關注永續發展(同上)。
撰文︰趙家琳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古蹟前行」文化遺產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透過遊走社區,尋訪大埔、深水埗和中西區的古蹟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通過跨世代和跨界別合作,蒐集口述歷史和日常生活故事,重現社區魅力。
2024-2027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資助

主辦

2291 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