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鴻(洋名︰Henry)在英國曼徹斯特出生和成長,他的祖先在十八世紀中葉從廣東省惠東縣白花镇移居到大埔船灣半島。據 1911年香港人口普記錄了李屋村有100人,村內有16間房屋,4.46公頃的稻田。他嘗試翻查祖先的集體官契,發現了祖先用了【李異梅祖】名為物業擁有者。舊時李屋村的房屋屬層半式平房,排列得整齊,與船灣區內的村落佈局有點不同。祠堂位於排屋中間,屬三進建築,分為前、中和後的部分。前間是廚房,中間是天井,最後的房間是擺放神主牌的祠廳,兩排屋前是禾場,在農業社會時候用來曬穀物,節慶期間則用於村民聚會和享用盆菜。

村內有兩口水井,一口位於民居旁,另一口位於耕地上。古語有一句「男耕女織」,但用不上李屋村內。李屋村的男士主要出海捕魚,婦女負責耕田和家務,社區內有另一種性別分工。
1950年代,港英政府計劃興建船灣淡水湖,這對村民的生計和生活造成了影響,他們不得不尋找外出謀生的機會。Henry回憶起他的祖父李煌嬌,最初前往南太平洋島國諾魯(The Republic of Nauru)當礦工,但不太適應而返回香港。1950年代,港英政府鑒於農村失業問題嚴重,提供移民計劃,他的祖父在1960年尾決定前往英國,當時只有35歲,獨自乘火船經過越南西貢、新加坡、印度孟買、法國馬賽,最終抵達英國利物浦,船程需時一個月時間。
Henry 的祖父在利物浦安頓數年後,才申請他的父親前往英國,當時他的父親有13歲,於1971年與堂叔一起乘飛機前往英國,途中經過多個城市,花了一星期的時間才和祖父會合。隨後他們定居在曼徹斯特,並分批將李屋村的親人接到英國共同生活。目前,李屋村只剩餘兩戶李屋後人居住,其他房屋則租借給其他人居住。

Henry的爺爺,嫲嫲,伯伯,爸爸和姑姐在曼徹斯特開設了一家外賣店,主要供應炸魚薯條和其他中華料理。外賣店的一樓是他們一家起居生活的地方,有時會為剛到埗的親友提供住宿,有時十多人擠在一起。
Henry在小時候擁有客家大家庭生活的形態。家人經常用客家方言溝通,所以他也學得一口流利的客家話。他在五歲之後,家裡才開始講廣東話。此外,他們每隔數年就回港探親,看看祖屋,即使他人身在異處,但他與祖籍地仍有一定的維繫,長大後更對客家文化有好奇心,不時與妹妹參加國際客家文化研討會,席上認識不同國籍和混血兒的客家人,形成龐大和跨國性的客家網絡。Henry 在2014年回流香港,留港期間會與親友在中秋賞月,在村內一起享用盆菜和炆豬肉,也對李屋村和船灣聯村的歷史過去和文化十分感興趣。
Henry分享,很多海外客家人會成立一些客家群組,通過Facebook 和Youtube 學習和分享客家文化,題才不乏食物和語言,有時甚至相約一起聚會,他們對於持有客家身分滿有自豪感。
雖然李屋村是傳統的漁農業社區,但五六十年代也發展成一條基督教村落。基督教香港崇真堂編印《香港崇真會立會一百四十周年紀念特刊》,曾建和牧師撰寫一篇〈大埔崇真堂簡史〉文章並載入刊中,提到大埔崇真堂原稱為船灣崇真堂,自1958年起由香港崇真會傳道部卓恩高長老帶領前往船灣各村,向區內客家家庭派發福音單張、談道,晚上又在空地上舉行露天佈道,借用電影和幻燈片等影像工具進行福音工作(曾建和 頁225)。李屋村村民李貴借出第十及十一號的村屋,作為船灣崇真堂的佈道所,教區也派出許雲來牧師擔任傳道所主任(同上)。第一批信主的家庭來自黃魚灘村的張發家庭,全家七口歸主,傳道人在1960年1月9日到訪家中為他們祈禱,協助除去其他偶像崇拜,李屋村陳嬌和李貴夫婦也在同年1月10日領洗,成為首批領洗的教友(同上 頁226)。
當時教堂的傳教士也扮演救濟角色,贈送物資和食物給村民。1960年代,西方醫學在農村並不普及,因此教會也成為李屋村的醫療支援中心。崇真堂的寬濟民姑娘和胡師奶擔任村內護士的角色,照顧村民的健康,提供急救護理,令村民對崇真堂非常感激,開始改信基督教。
由於宗教信仰的轉變,村內的文化也產生變化,很多習俗漸漸被基督教的傳統所取代。加上,1962年李屋村受到颱風溫黛的吹襲,許多村內的文物和文字記錄都被洪水沖毀,據説族譜和神主牌也遺失。
雖然村民移居英國,仍然有村民保留基督教信仰,但有些也改信道教和佛教。Henry的祖父和祖母在1988年正式退休,回流香港。他們仍會每週到大埔墟教堂參加崇拜,會見年輕時認識的教友。
撰文︰莊少玲、蘇文英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古蹟前行」文化遺產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透過遊走社區,尋訪大埔、深水埗和中西區的古蹟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通過跨世代和跨界別合作,蒐集口述歷史和日常生活故事,重現社區魅力。
2024-2027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資助

主辦

2291 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