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舊北區理民府的颱風庇護中心
— 徐河妹

河妹是大埔的漁民,在她7歲左右遇上颱風溫黛(1962年)的吹襲。溫黛是香港氣象史上其中一個最強的颱風,釀成183人死、388人傷、108人失蹤。美國空軍預備隊派出颶風獵的偵察機,飛入温黛風眼中心,風級達颱風程度,風眼直徑有1,600公里。原先溫黛並沒有正面吹襲香港,但後來折返,香港正面受襲,引發了風暴潮,加上天文大潮,導致香港災情相關嚴重。皇家香港天文台在9月1日早上6時15分掛起10號颶風信號,風眼通過長洲和靠近大嶼山一帶,她們一家僅靠一部細小的收音機,接收了颱風消息。


前方是元洲仔及附近沙灘的位置(相片來源︰政府新聞處,相片編號︰15692-18)
前方是元洲仔及附近沙灘的位置(相片來源︰政府新聞處,相片編號︰15692-18)

她的父母跟家族船隊的親友商量後,決定先把婦孺和長者送到大埔圓崗山上的舊北區理民府暫時避難。男人則嘗試把漁船駛至避風塘位置,通宵看守船隻。在1960年代的漁業社會,漁船是漁民重要的經濟財產。漁民靠一艘船,開始與親友組織起家族船隊,在近岸捕魚。倘若漁船消失,好幾個家庭就頓失經濟支柱,生活甚為艱難。

 

河妹還記得她在避風塘的位置,看到大埔舊警署、大埔水警基地也掛起了十號颱風的訊號,還有兩盞燈號亮著,向公眾通報颱風的最新資訊。

 

她的母親不忍心父親獨自一人守護漁船,把她、弟弟和妹妹交由親友臨時托管。她當時看到舊北區理民府內擠滿避風的人群。那裡沒有床墊,人人只能席地而坐。有人的衣服被狂風大雨淋濕,也有人嫌棄被他人濕漉漉的衣服觸碰而發生爭執。

 

理民府內的華人職員分別向災民派發少量的餅乾和白麵包充飢。河妹記得她的表姊因為肚餓,在理民府四周尋找野果充飢,結果誤吃一些杧果,引致肚痛,令家人擔心了一整晚。

 

颱風過後,災民陸續回到元洲仔漁村,了解船身受損毀的情況。不過,也有人趁火打劫,在廢墟中和破爛的船身中嘗試尋找有值錢的物品,如金器、耐用品,取不義之財。

 

她有一位親友被發現死於風災下,他被棚屋的鋅鐵屋頂削去半邊面。岸邊還有很多被風浪捲走和淹浸的屍體,堆積在運頭塘的林村河段。她形容景象十分恐怖。有漁船也被強風吹至汀角路的村屋門口。

 

事後她聽說天文台台長被公眾猛烈批評,認為低估颱風的強度而畏罪自殺。但事隔多年,香港天文台台長澄清前台長自殺只屬都市傳說,那位被指控的天文台台長應是經歷1906年的「丙午風災」的杜伯克博士(1852至1941年)。他確實被問責,並於翌年離開工作24年的崗位。前香港天文台台長岑智明表示杜伯克博士退休後還在參與研究工作,只是人們一直以訛傳訛後,產生誤解(黃泳樺,2016)。

 

河妹形容,以前大埔尚未發展新市鎮時,吐露港的港口很闊,也令海浪顯得明顯和巨大。以前她們一聽到颱風的消息,都會擔驚受怕,嚴陣以待,不像現今大家會把颱風看成是額外的假期。

 

參考資料︰

黃泳樺(2016)︰【颱風山竹】1906年香港打風萬人死亡 天文台長掛錯風球自殺? https://www.hk01.com/article/3255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相關故事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古蹟前行」文化遺產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透過遊走社區,尋訪大埔、深水埗和中西區的古蹟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通過跨世代和跨界別合作,蒐集口述歷史和日常生活故事,重現社區魅力。

2024-2027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資助

主辦

  • Instagram
  • Facebook

jccpg@hkrch.org

2291 0238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