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水林
有客家村的地方,總有風水林,如社山村、大庵和鳳園。風水林不僅為人文信仰的象徵,亦為村落和山林之間的緩衝區,有效保護村落免受山火和山泥傾瀉災害。部份村落相信風水林影響村落運勢,故有定立禁止砍伐風水林植物的規條,無形間有利風水林保留大量古樹和珍稀物種。漁護署於2002年進行全港性的風水林調查,估計本港尚有116處風水林,其中記錄了烏檀、嘉陵花、長葉柞木等於本港罕見植物。至於民間組織也在1996年進行同類調查,發現有335處風水林。香港自然學會在1997年出版的會刊中指,本港風水林保留了600多個動植物品種,佔全港物種數量五分之一。
村民亦在風水林外圍種植經濟樹種,如龍眼、荔枝、黃皮、木瓜等果樹,及善用林中的植物資源作不同用途,如涼茶和茶粿。這些為民所用、融入本地文化及生活的植物亦稱為民族植物。


衣著 –– 染料
馬藍為本地原生植物,於陰涼、濕潤的環境中生長,常見於樹蔭下的溪邊。馬藍葉經過浸泡、發酵等工序後便能提煉出靛藍色染料,與木藍、蓼藍等能製靛藍染料的植物統稱藍草。本地客家人會採摘馬藍並使用其汁液作衣服染料,客家藍衫亦取名於藍草染布的藍色。馬藍的根莖及根為中藥材「南板藍根」,具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
薯茛同為本地原生植物,塊莖可製成紅啡色染料。本地蜑家人會使用薯茛汁液染漁網,汁液中的膠質及單寧酸能令漁網免受海水侵蝕。黑膠綢,又名香雲紗,亦為薯茛染的製品。
取食入藥 –– 茶粿
茶粿既為節慶小食,亦是民間食品。據說茶粿起源於客家人喜歡圍在一起聊天,以糯米製作成小食並配以茶水,邊吃邊喝邊談,故命名為「茶粿」。另有指茶粿美味耐飽,能夠作為主食,支撐客家人勞動耕作。
茶粿的外皮常混入艾草、雞屎藤等時令植物汁液製作。艾草易於休耕地生長,為民間廣泛使用。其氣味濃烈,具多種藥效。《本草綱目》中曾記載以艾入藥,具理氣血、驅濕寒、止血安胎等效用。雞屎藤於溫暖潮濕的環境生長,於清明節前後最為茂盛,故雞屎藤粿又稱清明了。雞屎藤具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消食健胃等藥效。這些植物常具清熱、袪濕等藥效,藥食同源,亦助客家人適應本地濕熱氣候。


取食入藥 –– 涼茶
於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市民經濟條件改善,家中開始添置電視機,加上西方醫藥廣為大眾接受,涼茶的醫藥和人際交往功能日漸被取代。即使如此,時至今日,涼茶仍然為常見的民間保健飲品。
較常見的涼茶包括五花茶和廿四味,原材料都易於山林邊尋找到。例 如,五花茶以木棉花、金銀花、葛花或槐花、雞蛋花和菊花煮製。除了清熱袪濕外,其功效包括治夏季病及腸胃不適。廿四味的藥材可多達三十二種,主要成份包括金銀花、菊花、茅根、桑葉、魚腥草、梔子、決明子等,其他材料跟據天氣及飲用者體質調整,藥性寒涼。
煮食 –– 柴薪
銀柴又稱大沙葉,因樹幹雪白而得名,為香港原生喬木,全年開花,常見於低海拔的山林、灌叢和郊野公園。果實可供蝴蝶幼蟲食用。同時,斬下來的新鮮樹木可以變成柴薪,成為經濟商品。風乾後,又可變成乾柴。鮮柴和乾柴在外型上沒有分別,只是鮮柴會較乾柴重。過去有人魚目混珠,把鮮柴訛稱為乾柴售賣,賣多幾個錢。現今大埔滘自然護理區仍能找到銀柴的踪影。


日用品 –– 山貨
竹主要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結構堅韌,生長期短,經濟價值高,為嶺南地區居民廣泛使用,亦常見於風水林中。
由二、三十年代起,漁農業家庭為了應付生活所需,從山林中就地取材以竹藤編織製作日用品。竹乾濕可用、疏水、輕但耐用的特性,令其成為漁農作業和買賣常用的材質,如曬蝦乾、暫放漁獲等。久而久之,漁農家庭互相交流下發展出一套較好的製作方式,並以此生產成貨品,稱為山貨,其中較常見的有竹籮、竹蒸籠、藤盤等。然而,製作山貨時劈竹開料、折竹削竹等工序都需體力勞動,而竹切割後切口鋒利,製作時有受傷風險。加上六十年代工業起飛,膠製品普及,價錢便宜,山貨業漸式微,現時剩餘的山貨店不多。
風俗 –– 辟邪植物
碌柚葉、黃皮葉、芙蓉葉及扁柏合稱辟邪四寶。民間習俗中,華人在過新年時會以這些植物煲水及沖身,相信能去除往年的衰氣、驅邪,淨化個人氣場,並吸引正能量,為來年帶來好運。
同時,碌柚葉、黃皮葉、芙蓉葉都能入藥。柚葉除了含有消炎、抗衰老的類黃酮,亦具驅寒、治頭痛等藥效。黃皮葉解表散熱,順氣化痰,多用於治感冒,而芙蓉葉清肺消腫,治肺熱咳嗽。扁柏則因其濃烈氣味而能防蟲,木材不易腐爛,具經濟價值。
石菖蒲也是另一種辟邪植物,葉呈長條狀,葉尾較尖,民間稱之為「斬千邪」的水劍。長於水質良好的環境,常見於山溪邊。石菖蒲亦為中藥,具化濕和胃、開竅寧神的作用。


英治植林史
因民間信仰及村落利用自然資源的生活方式保護了風水林,有記載最古老的風水林可達300年歷史。然而,香港官方記錄的116片風水林只佔全港土地的0.12%,次森林卻佔全港土地24%,亦即香港大部份山林都是英治時期植林的次森林。
1840年代為英國工業革命後期,人民物質生活因工業變得富裕,卻體驗到工業帶來的社會問題,包括環境污染、城市擁擠等。為了改善這些問題,英國議會於不同市鎮建立城市花園,將自然景觀與市境融合為英式園林的特徵。於1842年,英政府接管香港島及九龍半島後,將城市綠化的概念同樣應用於這片荒蕪之地,亦同時收集香港的原生植物作生物科學研究。於1872年,「花園和植物部」正式成立,處理植樹、管理植物公園、收集植物標本等工作。
於1880年「花園和植物部」正式改組成「植物及植林部」,並聘請林警監察樹林。後於1888年訂立樹林保護條例(Trees Preservation Ordinance),訂明任何破壞或砍伐樹木的人都會遭罰款,以彌補對園林造成的損害。
1898年,英政府接管新界後隨即於新界展開植林工作,1900年植樹報告中提及於新界區的警署(包括屏山、凹頭及大埔)附近範圍種植81,154棵樹。同年,623棵樹被非法坎伐,林警成功抓住40人。於新界的植樹工作引起了新界鄉民對港英政府充公樹林的擔憂,為了平衡植林工作和新界鄉民對柴薪的需求,港英政府向村民發出「松山牌」,允許他們在特定範圍種植及斬伐不多於屬地總數四份一的松樹。
於1910年代起,港英政府於指定地區設立樹林護理區,除了保護林木外,亦發掘使用林木的可能性,於護理區中種植可用樹種及經濟樹種。大埔滘自然護理區一帶曾被劃為大埔樹林護理區,種植松樹、銀柴等,亦有意種植蔬果。
然而,日佔時期,燃料不足令香港山林多被砍伐,植林成果歸零,但過往累積的植林經驗令港英政府僅以三十年時間便重新大面積植林,形成多片次森林,並於1970年代設立郊野公園,塑造香港的山林面貌。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古蹟前行」文化遺產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透過遊走社區,尋訪大埔、深水埗和中西區的古蹟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通過跨世代和跨界別合作,蒐集口述歷史和日常生活故事,重現社區魅力。
2024-2027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資助

主辦

2291 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