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xhibition_header_mountain.jpg

​八仙嶺

八仙嶺屹立於大埔吐露港北岸,山脈全長一公里。八仙嶺貫穿船灣、汀角和龍尾一帶。當中船灣有十一條客家村,包括︰鴉山村、井頭村、洞梓村、圍下村、䃟頭角村、詹屋村、李屋村、陳屋村、沙欄村、黃魚灘村、蝦地吓村,及聯同沙螺洞張屋、沙螺洞李屋和下坑村組成集和約,成為七約鄉公所的組成部分,在1892年共同籌建太和市。船灣鄉的客家村落開基由二百至四百年不等。

01_八仙嶺.jpg
02_船灣三宮廟.jpg

船灣三宮廟

關帝原名為關羽,字雲長,是三國蜀漢的武將。其堅毅忠直、講義氣和俠義精神受萬民敬仰,廣被後世立廟供奉。由於船灣鄉為雜姓村,村民以關帝為信仰核心,凝聚鄉民感情,守望鄰里和維繫社禝安寧,因而船灣鄉也建造多座協天宮。

船灣三宮廟相傳已有三百年歷史,供奉關帝、天后和孔子。三宮廟也是船灣人早期讀書的場所,內有卜卜齋,在市區聘請老師入村,教授年輕子弟知識。早期船灣人靠捕魚為生,故他們也供奉天后,祈求出海平安,風調雨順。

船灣大王爺社壇

船灣十一村的客家人每逢歲末和新春,在大王爺社壇進行祭祀儀式。村民在清晨時份齊集在大王爺社壇前,進行酬神儀活動。儀式完結後,還會邀請一眾村民吃慈菇炆豬肉。

以前他們會自備椅子和白飯。但不是人人能吃豬肉,只有「做份」的人才能享用。「做份」又分為大份和小份,只有做大份的人才能吃到豬肉。酬神儀式中,村民還會掛紅和掛起五福旗仔。完成祈福後,舊社頭會把生豬肉交給下一屆的社頭,寓意把炆豬肉的重任交給新社頭,繼續把習俗薪火相傳。

03_船灣大王爺社壇.jpg
04_圍海造田.jpg

圍海造田

船灣有一處特殊地貌,叫「圍海造田」。村民建堤堰,把臨海之處轉換為稻田和耕地。但堤堰經不起1962年的颱風溫黛吹襲而沖毀,農田變成澤國。

村民因經濟和人口外移的問題,無力恢復圍海造田的景觀。這處鹹水濕地現為保育區,吸引很多鷺鳥棲息和繁殖,政府亦把附近兩處濕地,在1994年刊憲納入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洞梓觀音廟

洞梓觀音古廟建於明末,位於船灣洞梓村,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很多信眾祈求過後,覺得觀音顯靈,每年會舉行觀音開庫和祈福儀式大典。

05_洞梓觀音廟.jpg
06_船灣余東旋學校.jpg

船灣余東旋學校

船灣村民重視辦學,幾代鄉彥如李培基、陳樂和、陳英和、盧奕坤、張元等,分別在1916、1925和1950年代,籌辦育英學校和船灣余東旋學校。余東旋家族在遺產中捐出三萬元,再配上政府撥款三萬元,船灣鄉民提供祖堂地,終在1950年興建船灣余東旋學校。

圓崗山

圓崗山又稱旗桿山。清廷國力積弱,日本、俄羅斯、法國和德國等列強租借屬地。大英帝國為平衡實力,趁機向清廷租借新界,簽訂《香港展拓界址專條》,租借新界為期九十九年。1899年3月27日,時任香港總督卜力遣警察梅含理率人到圓崗山搭建警棚,準備舉行升旗禮,卻惹來新界原居民的憤怨,爆發激戰,史稱為新界六日戰爭。由於雙方軍事實力懸殊,陣亡居民數量多達五百人,戰爭僅維持六天,英方勝利。大英帝國在1899年4月16日重新在圓崗山進行升旗禮,宣示新界為英國的租借地。

大英帝國在圓崗山上興建多座英式建築,如舊大埔警署(1899)、舊北區理民府(1907)、舊北區理民府職員宿舍(1921),跟對岸的元洲仔新界布政司官邸(1905)和舊大埔警署宿舍(1909)遙遙相對,以居高臨下的姿勢來宣示政治權威。這些龐大的英式建築群,曾被印度測量師Kudratali和Paras Ram在1904年手繪地圖上,稱之為「山間避暑小鎮」(Hill Station)。「山間避暑小鎮」源自於英屬印度,當時英治政府在印度開拓殖民地,為加強對印度的直接控制,採取「掣高點」戰略,把行政中心建造在高海拔地勢,把行政、軍事和經濟三權集中在高山地區,並以空間隔離政策,區分歐洲和印度人的社會等級。不少印度居民也依附「山間避暑小鎮」發展起來,建立莊園、運輸網絡和小鎮。

07_圓崗山.jpg
08_舊北區理民府.jpg

舊北區理民府

舊北區理民府(Old District Office North)位於香港新界大埔運頭角里,建於1907年,作為管治新界的權力中心。內有政府辦工大樓、裁判司法庭,提供土地註冊、買賣登記、收地賠償、排解糾紛、生死註冊、審裁案件等服務。

舊北區理民府屬於愛德華式建築,原本只有單層,後因為新界事務繁多,有擴大辦公大樓的需要,新增多一個樓層,以鐵梯連接上下兩層。整座建築物由紅磚築砌,引入印度走廊 (Verandah)、法式扇門 (French Door)、荷蘭式山牆 (Dutch Gable),糅合多國建築風格,跟原本英式建築大有分別,形成世界獨一無二及專屬香港的英式建築風格。

舊北區理民府於1981年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在1988年至2000年期間作為環境保護署大埔區分處。2002年,成為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總部,命名為羅定邦童軍中心。

舊北區理民府職員宿舍

舊北區理民府職員宿舍,建於1921至22年間,方便理民官返往大樓工作。直至1970年代初,大樓仍是宿舍用途。及後,北區理民府辦公空間不足,把宿舍改為辦公副樓。

宿舍也受工藝美藝運動(Art Deco)影響,用清水紅磚以英式砌法鋪砌牆身和窗台。大樓分為上下兩層,每次有兩個單位,上下連接。上層為早期的起居室,每間起居室均有壁爐。

09_舊北區理民府職員宿舍.jpg
10_大埔舊警署.jpg

大埔舊警署

舊大埔警署於1899年落成,為新界首間永久警署,沿用至1987年。日治時期,日軍曾徵用警署,但由於面積太小而轉移至大埔墟另建新警署。而舊大埔警署的門窗、木地板和其他有用的物品,則被附近居民拆走。

舊大埔警署屬於「實用主義」建築風格,由三座單層式建築物組成,分別是主樓、職員宿舍和飯堂大樓,中央有一片草坪連接三座建築物。草坪主要用作警隊步操和檢閱之用。2010年,發展局推行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修復了建築物的荷蘭式山牆、迴廊、窗台、壁爐、瓦頂、雨水槽、保安崗亭、八角形水井及焚化爐。警署內的槍房和監倉設施也被重修,重現昔日牢獄生活和警隊日常。

現今大樓交由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管理,成立「綠匯學苑」,推廣綠色、低碳和永續生活。

大埔舊警署宿舍

舊大埔警察宿舍建於1909年,在1981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坐落於大埔廣福道山丘上。

原初是四名單身警官的住所,到了1950年初改為高級警官的宿舍。1915年,時任新界指揮官寶靈翰(Donald Burlingham)曾在這座建築物居住,曾率隊到上水龍躍頭獵虎。當時被擊斃的老虎頭顱被製成標本,收藏在警隊博物館內。

建築物內有半層地庫,連同大樓外圍的附屬建築物,如工人房和馬厩,展現出工藝美術(Art Deco)建築風格。牆身用磚堆砌,保留二十世紀初的拱門和石楣裝飾設計。

1970年代前,大埔尚未填海,宿舍坐落臨海之端,在視線毫無阻擋之下,跟元洲仔和圓崗山對望,如同烽火台,互通消息,形成軍事防禦的矩陣。自二次世界大戰起,宿舍一直空置,無人居住,後被用作倉庫和入境處宿舍等用途。

11_大埔舊警署宿舍.jpg
12_前政務司官邸.jpg

前政務司官邸

前政務司官邸建於1906年。1899年,英國租借新界,在大埔建立北約理民府,管理新界事務。為方便理民官在附近工作,於是在元洲仔上興建理民府官邸。自1947年起,建築物改為新界政務司官邸,共有十五位政務司居於此。鍾逸傑爵士為最後一位政務司。

官邸內有一個古蹟花園,錄得超過一百四十種原生、外來及珍稀植物。庭園內有一棵由新界政務司鍾逸傑親自種植的紅皮糙果茶樹,據說鍾逸傑的孩子因交通意外身亡,為悼念亡兒而種下。紅皮糙果茶樹也是《林務規例》受保護的物種。另一棵是黃花風鈴木,種植於鍾逸傑九十歲的壽辰。他升任布政司後搬出官邸,建築物自1985年開始空置,接著一年後由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營運為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大埔官立小學

大埔官立小學成立於1946年,為大埔區內悠久的學校之一,早期校舍位於大埔墟有盛街的平房內。後得到大埔鄉紳如鄧勳臣的募捐和籌備,向政府申請校址,終在1952年於圓崗山上建造新校舍。校舍屬於典型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兩側教育大樓對稱興建。校舍門前種有一棵木棉樹,維繫了好幾代師生的感情。

當年校舍只提供小三至小六年級,起初每級各有一班。大埔官立小學是新界唯一一間官校及提供小學會考的渠道。成功通過小學會考的學生,能報讀港島和九龍區中學,很多家長視學校為一等學府。不少來自鄉村學校的學生爭相報讀,須經過筆試遴選。入學試放榜當日,校園站滿了心急如焚的家長和學生,在榜上搜尋子女的名字,場景猶如科舉放榜。即使學生僅拿小學會考證明,但由於學校教授的課程實用,如農業科、木工和家政等,為畢業生提供終生受用的手藝。

13_大埔官立小學.jpg
14_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及觀音山.jpg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及觀音山

觀音山位於大帽山以北,山脈由元朗東北部延伸而大埔。據嘉慶版《新安縣志》所記載,觀音山頂峰曾立觀音廟,因而得名。現時觀音山上建有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山頂仍有觀音像。​

山脈的高地地勢不利耕作,卻成為嘉道理農業輔助委員會(KAAA)的基地,連接大埔、錦田兩個農區。戰後香港重光,國內爆發兩次國共內戰,大量內地移民湧入香港,埋下糧食不足危機。惟香港平地不足,嘉道理農業輔助委員會嘗試利用高山地勢及微氣候,教授農民高效、高回報的農業模式,及派發果種、豬種、雞種等,開拓多元化的耕種和家畜養殖方法,以「禮物救濟」和「助人自助」形式,為貧苦大眾帶來收入,改善生活環境。​

嘉建蔬果場

除了教授耕種技術外,KAAA亦進行農村建設,如開墾果園、建設豬社、挖掘水井、修橋補路等,受助者遍佈全港。當中,傅貴忠農夫主理的嘉建蔬果場在門口樹立KAAA的鐵牌,紀念賀理士嘉道理和羅蘭士嘉道理兩兄弟如何協力為他重建家園。他家經歷一場大火後,園家和財物盡毀,其後KAAA在災後給予他父親免息貸款重建家園、建立豬舍、派發豬種等緊急援助。此後,兩位嘉道理爵士不時到農場探望傅家,傅家也會寄蔬果到嘉道理,答謝嘉道理對農場的援助及照顧。時至今天,嘉建蔬果場門外仍保留KAAA鐵牌。

15_嘉建蔬果場.jpg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古蹟前行」文化遺產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透過遊走社區,尋訪大埔、深水埗和中西區的古蹟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通過跨世代和跨界別合作,蒐集口述歷史和日常生活故事,重現社區魅力。

2024-2027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資助

主辦

  • Instagram
  • Facebook

jccpg@hkrch.org

2291 0238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