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xhibition_header_river.jpg

梧桐寨瀑布

梧桐寨瀑布是香港著名瀑布之一,也是林村河的上游,位於大帽山之上,由井底瀑、中瀑、主瀑和散髮瀑組成。中上游途經白牛角、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林村、水圍,後匯聚成林村河下游。瀑布四季川流不息,水脈蜿蜒而行,灌溉著林村及大埔一帶的農桑。梧桐寨瀑布是香港著名瀑布之一,也是林村河的上游,位於大帽山之上,由井底瀑、中瀑、主瀑和散髮瀑組成。中上游途經白牛角、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林村、水圍,後匯聚成林村河下游。瀑布四季川流不息,水脈蜿蜒而行,灌溉著林村及大埔一帶的農桑。

01_梧桐寨瀑布.jpg
02_林村河.jpg

林村河

林村河是大埔標誌性的河流,上游源於梧桐寨瀑布,流經林村谷、寨乪、麻布尾、新塘、放馬莆、川背龍的農地,再轉向至圍頭村,經梅樹坑流向大埔市中心,下源與大埔其他河道匯聚,河水流入吐露港。

雖然現今林村河下游(即是大埔市中心段)已變成人工河道,失去了原本天然河道的樣貌,但林村河兩旁種植不少觀賞植物,如鳳凰木、宮粉羊蹄甲和洋紫荊,為河畔增添四時分明的景致。林村河下游還有五座橋樑,分別是錦石橋、錦和橋、太和橋、廣福橋和寶鄉橋。每座橋樑均記錄了大埔居民的生活印記。

廣福橋​

廣福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曾幾經多次遷移和重建。1892年,大埔七約因爭奪墟市權而決定在太和市另立墟市。從前鄉民來往大埔舊墟與新墟須乘搭橫水渡,船費二文錢。泰亨約文湛泉倡議集資興建橫跨兩岸的橋樑,得到七約士紳的捐金支持下,最終橋樑於1896年落成,取名廣福橋。​

 

橋躉以石疊砌,橋面用長形石板鋪砌。立橋的石碑《建造廣福橋芳名開列》刻在富善街的文武二帝廟內。自從廣福橋落成,加上鄰近舊時的大埔墟火車站,太和市坐擁交通便利和貿易優勢,實力漸漸凌駕大埔舊墟。1957年,港英政府在廣福橋上增建一條雙線行車的道路。到了1986年,港英政府因橋樑老化,並推出大埔中央區交通管理計劃,將整座橋樑拆卸,在原址改建一條行人及單車兩用的橋樑,把繁忙的車流轉移至寶鄉街以北的寶鄉橋。新的廣福橋採用紅柱綠瓦的建築特色,成為大埔地標。舊橋的石欄杆和石躉也被保留下來,成為新橋的裝飾。​

03_廣福橋.jpg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古蹟前行」文化遺產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透過遊走社區,尋訪大埔、深水埗和中西區的古蹟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通過跨世代和跨界別合作,蒐集口述歷史和日常生活故事,重現社區魅力。

2024-2027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資助

主辦

  • Instagram
  • Facebook

jccpg@hkrch.org

2291 0238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