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葵涌打磚坪街的光藝紙品廠內,64歲的翁振華師傅正埋首準備今年農曆七月各區盂蘭勝會所需的紙紮製品。從黃竹坑到九龍城,從雞寮到順天邨,再到粉嶺,港九新界多個社區都在等待著他的手工傑作——那些威嚴肅立的大士王、色彩斑斕的神袍和栩栩如生的神馬。早在今年5月,翁師傅已密鑼緊鼓地準備紙品的各個部件。

然而,在這份忙碌背後,隱藏著一個令人憂心的現實:儘管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已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但作為這項傳統節日核心元素之一的潮式紙紮手藝,正面臨著傳承危機。

 

跨越三代的匠人世家

 

光藝紙品廠見證了香港潮式紙紮業的興衰歷程。翁振華師傅的家族與這門手藝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三代之前。他的爺爺原本在潮陽峽山務農,在戰前就開始承辦村中的盂蘭勝會活動。「聽爸爸說爺爺很會交際,是村中的活躍分子,他本身不會紮作,但他會找村中和附近的師傅來做,並把活動包起來統籌,而且從前的盂蘭多是在農忙後年尾才舉行。」翁師傅回憶道。

 

可是祖父早逝,翁師傅的父親翁紹青於1945年便和哥哥與堂兄來港謀生,那年翁父才16歲,在位於中環閣麟街的金玉樓打工,這個字號可說是二十世紀上半葉香港紙紮業的翹楚。「金玉樓出很多師傅,有做潮式和本地的,潮式主要做公仔戲套,本地做獅頭龍頭,訂單遠銷海外,據說該店在五十年代鼎盛時期,僅做潮式公仔的師傅就有十個八個,是香港紙紮業的黃金時代。」

 

後來,翁父自立門戶,在沙田蝦龍涌(即現在的排頭村)定居及設立工場,繼續從事紮作業。1961年出生的翁振華師傅,自孩童和少年時期開始就幫忙打理家族生意。「我從沒有暑假放,那是盂蘭前夕,紙廠最忙的時候,既要幫忙紮作,也要幫忙送貨。」也因此練成一身好功夫,17歲已能獨立紮製一個完整的大士王,第一個作品是為大江埔的盂蘭勝會製作的。

 

及至蝦龍涌收地,光藝紙品廠於1978年搬到石硤尾工廠大廈,又因工廈再發展成為現今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光藝於2001年搬來打磚坪街,當時已接手家業的翁師傅決定購置廠房,令業務發展可以更穩定,不再受搬遷之困。

 

獨樹一幟的潮汕紮作技藝

 

潮式紙紮有其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本地的粵式以及鶴佬紙紮截然不同。最明顯的差異體現在大士王的造型上。大士王又稱大士爺或鬼王,被視為維持祭場秩序,防止孤魂在陽間擾亂的眾鬼領袖,通常是盂蘭勝會中最「搶眼」的紙紮品。翁師傅指出:「潮式的大士爺是藍面及站立的,觀音菩薩放在帽子上,很少用瓷器;粵式多數是花臉、呈半坐踢腳的姿態,觀音放在胸口位置,常用瓷器作為福品;鶴佬多是棕臉,頭有雙角並且赤腳。」

 

精緻的神袍也常見於潮人盂蘭勝會中,是獻給神明更衣、表達敬意的酬神用品,通常懸掛在神袍棚內或神棚附近。傳統的神袍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分別代表天、地、海,「海中有蝦兵蟹將,天地袍通常用黃色代表王族,海部分有黑色或湖水藍色。」神袍上的「五龍五亭」設計別具深意:五龍象徵九五之尊,五亭代表龍門,寓意鯉躍龍門的美好願望。

 

翁師傅指出,以前神袍下方有精美裝飾:「通常是白蛇傳的水漫金山故事,有法海、許仙、白素貞和小青,還有蝦兵蟹將和蚌精。現在很多盂蘭勝會的預算也縮減了,只隨意放些公仔上去,或是改用絲印。」

 

在製作工藝上,潮式紙紮主要使用硬紙撲製,較少用竹篾,這與廣府式大量使用竹篾的做法截然不同。不過神馬就是有用到竹篾紮作的祭品,也稱為驛馬或紅神馬,其作用是充當人與天界的「信使」,把功德、疏文、願望等「送達」上天。翁師傅指出:「神馬有大有小,通常做一隻,有些盂蘭勝會會做兩隻,一紅一白。」

 

夕陽西下的傳統行業

 

翁師傅回憶起行業鼎盛時期,香港有至少三、四家專業的潮式紙紮店,還有不少殯儀行業人士兼職從事紙紮製作。「全盛時期每到暑假我們也要貼街招找暑期工。至1992、1993年是這個行業的轉折點,那兩年多位資深師傅相繼退休或過世,包括專做香港島、很有名氣的蕭協利師傅。他仍在世時我見證過他工作的情況,要經常熬夜,一邊工作一邊吃花旗參養命。」

 

翁師傅早在1990年代末已接手打理家業,但創立光藝紙品廠的父親翁紹青仍未言休,一直有參與紙廠的工作,直至去年97歲仙逝,可說是畢生奉獻給紙紮行業。幾十年來的「父子檔」雖已畫上句號,但目前紙紮業務仍靠翁師傅及工友一起支撐著,弟弟亦會在繁忙時期來幫忙。

 

「但現在沒有人願意入行了,我們也只剩兩名全職師傅。」翁師傅無奈地說。今年,翁師傅要為20多個盂蘭勝會製作紙紮品,需要三個月的準備時間,工場的師傅們每天工作十個小時,從早上八點做到傍晚六點半;至盂蘭前夕還要在會場把巨大的紙紮品安裝妥當,好天曬落雨淋,這種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令年輕一代望而卻步。翁師傅自己亦已步入退休之齡,在沒有接班人的情況下,未來亦只能開始減產:「現在腳都不行,不夠力。來年應該不再多做大型的大士爺了,最多做一兩單,中小型的還可以應付得來。」

 

除了後繼無人外,本地潮式紙紮也面臨來自內地的競爭。「現在有些盂蘭勝會改用內地製作的祭品,那些價格較便宜,但已非完全是傳統的紙製品,而是用塑膠模製的。對大眾來說遠觀可能分辨不出來,但仔細看和燒起來時就會知道分別。」

香港潮式紙紮工藝:傳統技藝的堅守與挑戰

查詢

2291 0238

6695 2767

fax-icon-20.png

2291 0236

非物資文化遺產辦事處

  •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主辦

ICHO_logo.png

資助

LCSD-logo.png
Gov-funded-logo.png
ICHFS-logo.png

籌劃

04.10 HKRCH_logo_RGB.png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