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在馬遊塘村有道奇妙的風景,一頭又一頭精緻生動的麒麟,整齊地陳列在鄉公所的會客室內。後方空地不時傳來鑼鼓聲,村內麒麟隊正進行恆常操練。昔日,麒麟健兒傳男不傳女,女性莫說要舞動這頭神獸,就連觸摸也是禁忌。時移世易,舞麒麟已打破男女有別的藩籬,女隊員已不再稀奇,然而,女性麒麟紮作師傅,仍然是鳳毛麟角。在馬遊塘土生土長的朱翠茵師傅,自小深愛客家麒麟,有可能是如今世界上第一位女性麒麟紮作師傅。


艱辛的拜師過程


香港客家村落素有舞麒麟的傳統。據《說文解字·鹿部》記載:「麒麟,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从鹿其聲。」然而,不同地區的麒麟造型各異,如北京頤和園的麒麟是雙角,咀向前伸並有鬚,甚有威嚴;而香港客家麒麟通常是獨角、凸額、咀部收縮,造型可愛。


客家人視麒麟為瑞獸,深信其所到之處必有吉祥喜慶之事發生。因此逢年過節、婚嫁祝壽、新居入伙等場合,都會有舞麒麟表演。在耳濡目染下,朱翠茵對麒麟懷有一份深刻的感情。「小時候,當村中舞麒麟時,我就會很興奮,很想去參與。但當時女性只可以遠觀,不可以碰麒麟。」朱翠茵師傅回憶道。直至多年後,女性也可以參加舞麒麟了,村中人便委託她去修補麒麟,也是這個機緣,讓她第一次近距離看到麒麟,甚至了解其內部結構。


朱師傅曾當過髮型師、化妝師、牙科助手,所做的工作都與手工技藝相關。但要把一頭破損的麒麟修理好,朱師傅坦言當時並無這方面經驗,有點束手無策,不過也正因這個機會,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那時候看到麒麟皮囊下的骨架,真的很複雜,無論技術還是材料,均難以自行處理,於是下定決心正式拜師學藝。」


紮作麒麟的師傅本已稀少,加上傳統偏見,朱師傅的拜師過程幾經波折。曾有師傅因她是女性而拒絕。最後,幸得同為舞麒麟師傅的舅父鄭官超牽線,於2017年,朱師傅終獲得蘇馬電師傅收為徒。
其實,當時七十多歲的蘇馬電師傅對收女徒弟也有很大猶豫,他的疑慮包括她的熱誠是否持久、傳統「傳男不傳女」的觀念,以及體力的考量。「當時師父坦率地對我說,他之前收的徒弟全是男的,十個裡面有八個都沒有學成。光是學削竹也要學一年。所以他本來對我可能沒什麼期望。」
不過朱師傅得到同門師兄的教導,加上努力不懈地苦練,數月內已掌握削竹基本功。「每一支竹都有很多個節位,那部份特別硬,要把它削到和其他位置一樣,不能太粗,那才算合格。」結果,朱師傅很快就「晉升」到另一個步驟,並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學會紮作一整隻麒麟,蘇師傅也對她另眼相看。


麒麟紮作工序與美學


紮作技藝於2017年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中「紮、撲、寫、裝」四大步驟,也應用於麒麟紮作的工序上。「紮」是紮骨架,以竹篾為主要材料,每一部位需配搭不同粗幼與韌度。底圈尤關力學,朱師傅極為重視這個部份,通常會把五圈結合。「我舅父和師父本身都是舞麒麟教練,很清楚多一條和少一條的分別。我也從他們身上知道這個部份若做得好,舞麒麟時才會得心應手。」


而「紮」這個工序,對女性來說,有時會頗吃力。「傳統師傅對女性做這種工作有質疑,主要是體力的挑戰,底圈的竹很粗,要拗要紮也需很用力。但女性在紮作也有優勢,我們的手比較幼扔細,紮的時候更靈活。」


至於「撲」,就是用特定紙材包覆骨架;「寫」是指根據傳統與個人風格,繪上獨特色彩與圖案;「裝」飾則是最後添置毛、珠片及紋飾。麒麟身上的每一筆、每一物件皆有含義,例如腮上寫「福」、上唇寫「祿」、鼻樑喻「壽」,皆帶吉祥寓意。此外,若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麒麟頭上也寫有「玉書」。相傳孔子出生時有「麒麟吐玉書」,象徵麒麟出現帶來子嗣,並會成為傑出人才,可見麒麟是文武雙全的象徵。而朱師傅製作的麒麟還有多顆「米仔花」裝飾,那是她師門「蘇馬電款」的特色。


怎樣才是一隻做得好的麒麟?朱師傅指出:「麒麟的額頭不能太高,而是要向前,即與面部呈水平。背脊要微曲,不能太斜,這樣形態才優美;而且底圈要穩定有彈力,舞動起來才更揮灑自如。」
堅持純人手紮作的麒麟需時兩三個月製作,全都是心血之作。今年,朱師傅就為身為武術教練的舅父鄭官超趕工製作一頭雙角麒麟,以賀其七十歲大壽。據她估計,香港目前懂得麒麟紮作的師傅不超過十位。參與舞麒麟的人相對較多,但通曉麒麟紮作這門古老技藝的人卻瀕臨失傳。因此,除大型麒麟外,朱翠茵亦積極推廣迷你麒麟擺設,以及開班教授紮作,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和欣賞。「我從小就看麒麟,對它很有感情。這門工藝是不知道多少代之前開始傳下來的客家文化,我身為『客家妹』,很希望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客家女拜師學麒麟紮作之路

查詢

2291 0238

6695 2767

fax-icon-20.png

2291 0236

非物資文化遺產辦事處

  •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主辦

ICHO_logo.png

資助

LCSD-logo.png
Gov-funded-logo.png
ICHFS-logo.png

籌劃

04.10 HKRCH_logo_RGB.png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