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官立小學上學記 — 林兆泰
- hkrch4
- 2024年6月3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4月25日
在新校舍重植象徵深遠的木棉樹之外,大埔官立小學的校友林兆泰也採取其他方式來持續表達對母校的熱愛與追憶。他與幾兄弟以父親的名義,在大埔官小創立了一項獎學金,旨在獎勵那些品行優良的學生。此外,他還特別創作了幾首詩,透過文字紀錄對母校的溫馨回憶。

因材施教跨越年齡與學業隔閡
與周金生為好友的林兆泰家住粉嶺,他和三個弟弟都是專程早上五點起床,六點搭乘巴士,再上山到大埔官立小學上學。林兆泰於1954年進入該校,從四年級開始,學校根據學生成績將學生分為A、B、C三個班級,那些英文默書成績達到九十分以上的學生會被分配到精英C班。林兆泰當時只差一分就能進入C班,於是他請求老師讓他進入C班,大埔官小的老師回應說:「見你咁有上進心,畀你讀C班啦。」林兆泰聽後喜出望外,「聽到嗰陣幾開心啊!」這也促使他更加努力學習並尊重老師。
除了學術上的差異,同學之間的年齡差距也相當大。「嘩,你都唔信呀!六年班有啲成二十歲㗎!」由於當時社會尚未普及教育,許多人並非從小就開始接受教育,因此有人在成年後才開始讀書。面對學生能力的差異,老師們必須制定更多學習計畫,以確保所有學生能接受相同的教學內容。
林兆泰在讚揚大埔官立小學的一首詩中寫道:「絳帳風清不為錢」,這句詩描繪了當年老師們在放學後仍願意免費為學生補習的情景。「當時啲先生好好㗎。」「老師授課唔係為錢嘅。」林兆泰回憶說。這種充滿熱情與無私的教育精神,至今仍深深感動著林兆泰,也成為了他最珍貴的母校記憶之一。
兄弟四人在母校的的成就與回饋
林兆泰和他的三位弟弟在大埔官立小學的學業表現都非常出色。林兆泰曾榮獲全班第五名的好成績。學校對於成績優秀的學生給予獎勵,肯定他們的努力與成就,林兆泰的其中一位弟弟學業成績尤其優異,甚至獲得了為期一年的獎學金。這樣的肯定和鼓勵不僅是對當時成績的認可,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一顆種子,促使他們在成年後回饋母校,創立獎學金以資助後來的學子。
到了六年級,學生們面臨著小學會考,這是進入中學的重要關卡。在當年全港小學生中,只有考取前一百五十名學生能獲得中學五年的免費教育,而大埔官立小學就佔有十二個名額,這在當時是一項相當了不起的成就。雖然林兆泰本人沒有獲得免費教育的機會,但他也成功進入了自己心儀的名校,而他的弟弟們同樣如是,正如林生所言,「大埔官立小學都栽培了不少猛人。」
這些經歷不僅展現了林兆泰和他兄弟們的學業才能,更彰顯了他們對教育的重視和對母校的感恩之情。這種對知識的渴望,不僅在他們的學生時代留下深刻印記,也令他們成年後地對母校感恩之情化為具體的支持與貢獻。

以獎學金和詩詞表達對母校熱愛
林兆泰和他的兄弟們在成為校友後,以父親的名義,設立林先潮好學生獎學金,表彰二至六年級各班三名的品學兼優生。他強調,「好學生呢個定義唔係一定要考第一嘅,品德好嘅係好重要」。透過這種方式,林兆泰和他的兄弟們不僅向後輩展示了他們對教育的看重,也傳達了好學生的學業成就固然重要,但品德的優秀才是根本的。這個獎學金已經持續了八年,足以見證林氏兄弟對長期支持母校的承諾。
這種持續的貢獻也傳遞了教育的價值不僅在於短期的學業成績,更在於其能長遠培養的人格、價值觀和回饋社會的能力。林兆泰和他的兄弟們通過他們的行為好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
充滿歷史文學氣息的林生,曾岀版廣受好評的歷史小説《初唐演義》。林生畢業後仍心繫大埔官小,寫上兩首有關歌頌木棉樹的詩,「詠木棉」和「木棉頌」,林生在闡述詩詞意思時道,「佢係陪我哋一齊成長㗎。」這棵木棉樹不僅是小學時代的自然風景,也是他成長的見證者。
近八十載,大埔官立小學見證了無數孩童的成長與時代的變遷,承載著不同年代學童的回憶。周金生與林兆泰都將木棉樹視為大埔官立小學回憶的核心。他們用不同方式表達對這棵木棉樹的懷念。木棉樹成為了他們共同記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象徵著成長與純真的動人時光。在新校園裡,依舊有着木棉樹,每逢春天開花落在操場上,繼續默默見證着更多學生的故事。
撰文︰何詩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