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村桃花地 — 順發花場場主賴太
- hkrch4
- 2024年7月2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4月25日
身穿粉紅色上身衣的賴太,是林村順發花場的農夫,我們的相遇臨近農曆新年前夕,她在田邊打理農務。她的農場在林村已有起碼二十年的歷史,原本農場由她老爺開墾打理,但在二十多年前,她的女兒建議她向爺爺學習種桃花,因而她在四十多歲踏上了創業路。
賴太出生在東莞,與丈夫是同鄉,他們的居住地只有一村之隔。他們經媒人介紹後,在內地結婚。丈夫先隨老爺到香港,後來她才開始申請移民到香港。

由於她的學歷不高,只能在職場找到一些清潔工。她跟我們說︰「我曾在某電視台做清潔。」但收入微薄,她說在二十多年前她每月只領有300元的工資。
她起初來到香港有點不適應,覺得物價昂貴,人際關係網絡需要重建。後來,她在市場上找到工作後,開始安頓了,不像以往誠惶誠恐。她坦言沒想過自己會踏上桃花種植之路。她的女兒看到她工作那麼辛苦,提議不如跟隨爺爺種桃花。他的老爺原本是豬農,後改種桃花。她就在旁觀學習,透過目測和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了桃花知識。她覺得自己的手藝未追得上老爺,但她從屢試屢敗的經驗中,摸索了自己一套的栽培技術。
她觀察到香港人「插桃花」的興趣比內地更濃烈,估計與香港人多做生意有關,老闆喜愛取人緣好和貨如輪轉的美意。有些老闆會很誠心在臨近新年前駕車到農場,挑選心頭好。
過去林村本身是花場的集中地。不少有名的花場在此地立戶,如佳記園,場主佳叔曾是國民革命軍軍長、前廣州市長李福林將軍的園丁,在康樂園前身的花圃耕作四十多年。退休後,他決定自立門戶,創辦佳記園。根據《華僑日報》在1973年1月的報導,佳記園每年新春吸引港九商行、商業廣播電台、新樂酒樓專程入大埔園內買花。但現今林村谷也多了鄉村式發展房屋,農地兼併增加,剩下來的桃花場估計只有7至8所。
賴太說︰「如果我不種,就沒人接手,需要把田地退還給地主。」
賴太的花場面積共有五斗地。她的農場叫「順發花場」,「順」是她的名字,「發」是兒子的名字,寄望母子一起打天下。花場至今已營運了二十多年。賴太習慣稱桃花田為桃花地,園內平均每年種下400至600棵桃花,桃花主要分為兩個品種,有壽帶和緋桃。
一棵長滿花蕾的桃花樹,需要經過花農人手嫁接而成,把桃花穗移植至枝條上,等樹木傷口自然癒合,慢慢長出綠葉。花農通常在西曆 6月左右,開始人手摘葉。如果不除去葉子,怕他們生長太茂密,搶奪花蕾的養份。賴太補充︰「如果太早摘葉又不行,太遲亦不行,需要挑中好時機,花農並不易做。」
蟲害也是花農面對的一大挑戰,它們喜愛食取花蕾的蜜汁。被咬的嫩葉無法再次生長,長不出花蕾,故花農對於桃花蟲都會嚴陣以待,定期施肥,一年共六次,每隔兩個月便一次,預防蟲害漫延。
本地桃花農通常分為批發和零售兩類。愈靠近馬路旁邊的花場,因地理位置處於當眼處,容易吸引駕車人士和乘客的目光,通常專做零售生意。
順發花場屬於零售模式,除了賣桃花,還會售賣四季桔和龍膽桔。但她就沒考慮把桃花運往年宵市場售賣,她說運輸費昂貴。她主要靠熟客生意,每逢農曆新年努力拼博。
桃花地上種有不同年紀的桃花樹,有些種了一至三年,有些種了六至七年,更有些種了逾八年或以上,榮升了桃花王。
我們問賴太選好桃花的秘訣,她說︰「各花入各眼,你覺得看下去順眼,便是理想的桃花。」賴太指靚桃花,可看樹枝上的花蕾茂密程度,樹幹是否對稱,樹冠會否呈球形。她園裡有一棵種了十年的桃花王,一位從事建材生意的客人在上年挑選了桃花王後方的花,今年看中了前方的桃花王。因為「各花入各眼」的選花喜好,令桃花地內出現不同時期的桃花樹坑,花農不會把賣剩的桃花割掉,任由它們原地生長,希望再經過悉心照料下,桃花成得更健壯,花蕾更茂密。
農曆新年是花農最繁忙的月份。花農跟菜農不一樣,前者靠一次性的賣花收入維持一整年的生計,後者就得靠四季編配的時間表,種植不同種類的蔬果。
在農曆新年期間,賴太和丈夫在早上便已下田,子女也會在假日幫忙,在田間割桃花和綁桃花。兒子甚至充當司機四處送貨。賴太說︰「如果賣花賣到兩、三成,已經算多。」
賴太現今年屆七十,她暫時還繼續在桃花田工作。她每天早上會到大埔墟飲茶,大概10至11時回來花場,工作至下午五時左右。她說︰「每日在這裡做六至七小時,比起清潔工,人們會監視你。如果遲到,別人會罵你。如果曠工不上班,別人又嫌棄你,但我在這裡不上班也可以,比起做清潔工更自由。」
賴太在人生中場才開展桃花事業,每天穿梭在田間,自然對桃花也產生了感情,她說︰「你種佢,點會唔鐘意佢?」。她也會利用田間的閒置位置種植蔬菜,令桃花地同是蔬果混合的農場,她和丈夫喜歡留在花場「過日晨」。
撰文︰蘇文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