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蝦地吓的塘下月色 — 盧天民

  • hkrch4
  • 2024年7月2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4月25日

出生於1936年的盧天民,他在五歲時被船灣蝦地吓村的一對客家夫婦從保良局孤兒院領養。父母視他如己出般愛錫,安排他在圍吓村的育英學校接受教育,當時學校只有一位老師和三間教室。由於大部分村民都很貧窮,學校每月只向家長收取一升米作為學費,相當於1.5斤的重量。後來,香港遇著了1941年12月的日本侵華事件,學校被逼停課,他在該校只修讀了幾個月就要離開。直至1945年戰爭結束,一切才恢復正常。之後,他轉到於1950年落成的船灣余東旋學校繼續上學,當時全班同學共有44位,現在大概只剩下四位同學還在村內生活。

 

根據船灣村民的傳說,船灣余東旋學校的由來是當年日本士兵進入大埔汀角路,將余東旋的大埔余園作為日本在大埔的臨時軍事基地。余園別墅下面還有一個地下室,收藏了大量的古董和糧食。村民沒有向當時的日軍透露那個地下室的存在。



船灣余東旋學校舊照(相片來源︰新界大埔船灣聯村村公所)
船灣余東旋學校舊照(相片來源︰新界大埔船灣聯村村公所)

余東旋家族為了感激村民對余園的保護,使家族的珍藏得以保存,所以余東旋的兒子余仁生在1950年在現今比華利山別墅旁邊的山丘,興建船灣余東旋學校,校舍共有六間教室和一個禮堂。全盛期,學校吸引鄰近的三門仔和光頭山的漁民子弟入讀,高峰期學生人數達600人。然而,大埔墟發展成為現代化的新市鎮,很多學童和村民都搬到市中心居住,只剩下老人留守村莊。學校因招生不足,最終在1994年停止運作。


盧天民回憶起他們在船灣區內的艱辛生活經歷。村民需要上山砍柴、擔柴,或採摘野草,將它們捆成一扎一扎的。每扎可以賣到幾角至一元左右的價錢,這樣他們兌換現金,可購買油鹽和火水。當時火水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燃料,可以用來點燃燈火,提供晚間的照明。但很多家庭仍然無法負擔火水錢,假若小孩子想在晚間點燃火水燈溫習、應付考試,絕非易事,家長們會基於節省金錢的考量,加以阻止。 

 

另外,當時物資非常貧乏,一般人只能在節日期間才能品嚐到肉食。例如農曆七月十四日、八月十五和冬至,這些日子家裡才會有雞肉和豬肉菜式。如果家中有喜事,或在重大節慶,客家人會喜愛用九個八角形的碗,盛裝九款不同的菜餚,稱之為「食九規」或「食九簋」。這些菜餚包括豬皮蘿蔔、炆豬肉、扣肉、蝦、蝦米粉絲煲、雞、鴨等等,有時甚至還會有狗肉。他記得年輕結婚時,也在蝦地吓的盧氏宗祠舉行婚宴,也以「食九簋」為頂級的宴客菜式。然而,這種傳統的客家九簋菜漸漸被盆菜所取代。



蝦地吓村的盧氏宗祠(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蝦地吓村的盧氏宗祠(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移民決定

 

盧天民深刻感受到年輕人在蝦地吓村生活中所面臨的許多困難,不論在事業發展,抑或家庭生活方面。由於港英政府在1960年動工興建船灣淡水湖,把方圓的灌溉水源堵截,影響區內的耕作環起。加上船灣位置偏遠,交通不便, 使他們的生活變得艱難。他眼見著鄰居們前往英國數年後,穿著西裝和漂亮的皮鞋回鄉,甚至能夠娶妻養兒。相比之下,他覺得自己留在蝦地吓村的發展遠遠不及海外華僑。他決定到英國闖蕩,前往英國的手續相對簡單,只需要得到當地公司發出的一封邀請信,證明有意聘請他,他到北區理民府辦理身分證、護照手續後,便可以出發。他有幸得到英國親友的接濟,順利前往英國謀求新的生計。

 

盧天民於1961年4月結婚,在婚後第六天與妻子前往英國,乘坐了第一班民航飛機。當時,由於大埔地區缺乏工作機會,許多人紛紛前往英國尋找工作。盧天民在中學畢業後,曾在屈臣氏工作了三年,許多人羡慕他的工作穩定性。然而,盧天民抵達英國後,他開始感到後悔。在蝦地吓村,他不需要自己做飯和做家務,但在英國,他必須凡事親力親為。這種改變讓他感到挫折和不適應,加上英國昏暗的天氣,少見晴天,令他開始出現情緒問題。某年,他前往美國遊歷,看到陽光與海灘,決定舉家搬到美國生活。

 

他留在英國17年裡,他與一位朋友共同投資經營一家餐館,生意非常暢旺。白天他留在店裡工作,晚上與妻子一起到廚房洗碗。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後來患上了癌症,他為了照顧三個年幼的子女,結束了在英國的生意,舉家搬到美國的親戚家居住。

 

在美國生活了13年後,盧天民前往中美洲從事生意,但在墨西哥遭遇車禍,導致斷腳。在他71歲時,由於生意失敗,經濟陷入困境,他決定返回香港,安享晚年。回到蝦地吓村後,他過著簡樸的生活,並在船灣歧山三宮廟內擔當廟祝。

 

這所廟宇遭1936年的颱風吹襲而倒塌,村民等待七十多年後,終在2009年成功重修。幾年前,盧天民退下了廟祝的工作。他每天愛在蝦地吓散步,與鄰里聊天,他深信「遠親不如近鄰」。

 

他感嘆華僑的悲哀,每年春節時他從新聞看到深圳的工人在車站等待幾天才能買到一張回鄉的車票,勾起他身處海外時對對父母和家鄉的思念。自從妻子去逝,他獨個兒回船灣,子女選擇留在美國生活。他說子女現在已成家立室,也要照顧自己的家庭,未必有時間探望他。現在他已經88歲了,他的女兒們已經是奶奶級別了,需要照顧孫子和孫女,他對於隔空的親情表示接納,但內心也有說不出的孤獨感。

 

盧天民的華僑經歷也反映了大多數船灣人的生活寫照,年長的村民在年輕時受到政府公務工程所影響,農業式微,迫使他們漂洋過海尋找生計。這個故事代表了許多華僑在追求更好生活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展示了華僑群體的堅韌精神和唏噓。


撰文︰莊少玲

Comments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