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見證船灣離散的時光 — 陳運福

  • hkrch4
  • 2024年7月2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4月25日

載著帽和撐著拐杖的陳運福先生,又稱福伯,引領我們由圍下村的小路走到船灣三宮廟參觀。雖然他是八十八歲的老人,仍然健步如飛,為人不減風趣,笑說著︰「我給你們開幾個謎題」。他問我們三宮廟左方的羅漢果松像三棵大葫蘆嗎,又問女善信最喜歡什麼樹,原來是檳榔樹,因為名字讀起來像「綁郎樹」,認為神木有助維繫好姻緣。我們從測謎的過程中,對福伯和船灣三宮廟多了許多認識,甚至他的一生如何跟廟宇結下不解緣。

  

船灣三宮廟的由來

 

船灣三宮廟又稱為「船灣岐山三宮廟」,內部供奉著關帝、天后和孔聖。由於早期船灣漁民不僅種田,還會靠捕魚為生。加上船灣地理靠近船灣海,他們也信奉天后,祈求風調雨順,出海平安。早期廟宇也設有卜卜齋,村民聘請老師到村內教授孩子。

 

惟這座廟宇在1936年的丁丑風災倒塌,洪水和豪雨沖毀了廟宇的事跡,到了千禧年間,廟宇位置仍然一遍頹垣敗瓦。由於過去船灣村民單靠微薄的漁農業收入,不足以完成這項巨大工程,因而廟宇修建工作遲遲無法起動。村民只是在破落的廟宇牆壁貼上「千秋義勇無雙士,萬古精忠第一人」的對聯,僅靠這些紅紙來識別廟宇的痕跡。

 

一些老村民向他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古廟修建。福伯對這座廟宇也有親切的感情,因為廟宇倒塌之年也正是他出生之年,他覺得這是一種緣份。儘管他當時已經70多歲高齡,但眾人最終仍然選出他出任廟宇重修委員會的主席,讓他肩負了廟宇重修的神聖職責。福伯在本地和海外籌款,籌得七百多萬港元的善款,經歷五年時間,終於在2009年完成古廟的修建,令廟宇再次成為凝聚船灣村民的神聖地方。 他記得在廟宇遺址丈量和磡察時,他的兄弟走進草叢,突然被地上一件硬物伴倒,伸手觸摸一下,發現竟是天后的古香爐;他們又在不遠處,尋獲關帝的古香爐。福伯形容這兩座香爐是廟宇珍貴的古董,已有逾百年歷史。

 

廟宇對出有一個花園,原來是福伯親手興建,他問我們在花園裡感受到什麼。雖然目測花園只有三百呎左右,但在花園盡頭,豎起了一枝旗桿,放眼望向前方的景致,左邊是八仙嶺山巒,右邊遠處是馬鞍山。前方一大遍的紅樹林,猶如海上的波濤,令我們站在旗桿之下,恍如站在船頭的桅桿位置,像船員或漁民向著大海前進。福伯也解釋了創造的理念,跟船灣人一直過著「半漁半農」的生活模式一脈相連。

 

人生苦澀的層次

 

陳運福出生於1936年,他的父親靠捕魚為生,撐著船在船灣海捕魚。但當年吐露港有海盜橫行,有賊人打家劫舍。有次,海盜遇到他的父親,逼他走私,把貨物經水路偷運到內地的大小梅沙。他的父親起初就範,但之後跟叔父提起這件事。伯父說︰「不要去,會沒有命的!」,建議父親暫時躲避。

 

躲避了若干星期後,父親擔心家裡孩子餓壞,於是冒險出海捕魚。結果海盜發現了他,把他五花大綁,拋進海裡。他的父親嘗試用腳游水,怎料賊人無情地用槍射向他的頭部,一命嗚呼。福伯說估計父親在三門仔遇難。父親逝世時,他只有四歲。當時家中有四兄弟姊妹。母親又不幸儸患重症,在他十多歲時也相繼離逝。他說:「很多人說自己日子如何苦,也不及我的苦。」年紀輕輕,父母雙亡,親友也霸佔了田產和房屋。 


 

結婚不久,便啟程到英國移民,親友紛紛來送行 (相片來源︰受訪者)
結婚不久,便啟程到英國移民,親友紛紛來送行 (相片來源︰受訪者)結婚不久,便啟程到英國移民,親友紛紛來送行 (相片來源︰受訪者)

自此,他和兄弟姊妹的命運改變了。姐姐經親戚介紹後,在十七歲時嫁人。他的哥哥選擇移民,到英國謀生。起初福伯也沒想過到英國發展,在村內放牛,然後去做Boy(即是酒店行李服務員),又在育英學校由二年級讀到五年級,但當時農村失業問題嚴重。他開始到大埔墟和外面工作,跟人學製衣和當廚師學徒。他又在長隆百貨工作,做過櫃面收銀;曾經在上水東華百貨公司工作,每月領有三十元的工資,但不幸上水東華百貨公司失火,無奈逼自己走上街頭做小販,賣古衣(即售賣日常的便服和兒童的校服)。他會在深水埗北河街買貨,然後拿到上水擺賣。當時他太太的叔叔有一間店舖,讓他有一個穩定的擺賣點。

 

他在村內認識了他的太太。之後透過親友做媒人,與太太訂婚。由於家裡的經濟環境未有改善,親友遊說他到英國發展,他也開始動搖。當時他到政府申領出世紙,但有了這些文件也不足夠。他需要得到英國當地的鄉里寄出就業表格,證明需要他來英國幫手。他記得郵寄時間來回了好幾個月,他說:「結婚四個月便被賣豬仔去英國做勞工,還沒看清老婆…… 你問何謂人生之苦,我一定是苦中之苦」。新婚四個月後,在農曆正月初四,乘搭郵輪前往英國,穿過法國,再改乘搭鐵路到達德國,再改乘鐵路到達英國, 整個行程歷時29天。



陳運福初到英國時,在廚房裡負責洗碗(相片來源︰受訪者)
陳運福初到英國時,在廚房裡負責洗碗(相片來源︰受訪者)

當時他的哥哥在英國工作,可以為他申請一張勞工紙,請他到英國做廚師。抵步後,福伯先在堂兄工作的洗衣店內工作和居住,後來他轉到餐廳做雜工,生活非常艱苦,形容自己好像乞丐。他記得冬天的水很冰冷,日間又不斷做打雜,晚上不禁躲在被窩裡哭起來,為的是賺取幾磅人工。

 

後來,他開始儲了一點錢,便邀請太太來英國。當太太懷有身孕後,他再回到香港,嘗試與堂哥合股做生意。後來因為堂哥愛賭錢,生意失敗,他再次到英國,在英國北部的曼徹斯特專營中國菜的外賣店,賣咖喱雞。雖然他覺得自己英語不太好,需要當地人幫手翻譯,但總算儲了點錢,可以衣錦還鄉,在大埔墟買了一個舖位,賣缸瓦。他的生活漸漸步入佳景,他的子女成才,有人做心理醫生,甚至有幾位已經做了「阿太」(即是當了祖父母的意思),四代同堂。





撰文︰蘇文英、莊少玲




Comments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