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洞梓村兩代村長感情— 葉志良、葉偉兒

  • hkrch4
  • 2024年7月20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4月25日

葉志良是洞梓村的前村長和前船灣聯村的主席,其次子葉偉兒也跟隨他的步伐,成為現任的洞梓村村長和船灣聯村的首副主席。

 

洞梓村位於大埔船灣,靠近教育大學和三門仔,與慈山寺為鄰。洞梓村為船灣十一村的第一條村莊,其次是黃魚灘村。


葉氏定居

 

早期洞梓村為葉氏單姓村。據村民描述,村內的葉氏祠堂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葉氏由廣東梅縣遷移至廣東汕尾,再由汕尾遷移至香港蓮麻坑,後有部分的蓮麻坑村民遷到洞梓村生活。

 

早期葉氏祠堂的建築相對簡陋,只有頂蓋,並不像現在用堅實的建築材料興建,在長年缺乏修理和管理下,使得祠堂無法承受大雨和風暴的考驗,最終倒塌。

 

葉志良回憶起童年時,跟母親進入祠堂範圍上香祭祖的情景。他的母親告訴他,那處倒塌之地就是祠堂的所在地。惜當時村民生活困苦,無法籌募足夠的經費。村內的人寧願先解決溫飽問題,才考慮修建祠堂的大任。


洞梓村葉氏祠堂外觀(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洞梓村葉氏祠堂外觀(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到了葉志良當選村長後,他積極參與祠堂重建工作,花了兩年時間籌備祠堂重修方案,並前往民政署登記祠堂的位置,然後開始籌集資金。經過四年的努力,祠堂終於成功重修,耗資共八十萬元。祠堂門前鑲嵌了棗紅色的雲石,用金漆刻上「蓮溪世澤,楚縣家聲」的對聯。蓮溪是洞梓葉氏祖先的鄉源,可追溯至宋元年代,葉氏為逃避金人之亂和蒙軍威脅,遷至江西、福建和廣東。洞梓村的葉氏後人則屬於廣東汕尾一支。

 

祠堂前方修建了一道約一米高的風水牆。祠堂門口面向東方,但相傳東風吹過來時會直接衝向葉氏祖先的神主牌,形成一道煞氣。為了化解煞氣,他們築建這道牆身來擋煞。現在祠堂門前的地方也被發展起來,蓋建了許多房屋,相傳這些屋子也有緩衝煞氣之用。


祠堂前方修建了一道約一米高的風水牆。祠堂門口面向東方,但相傳東風吹過來時會直接衝向葉氏祖先的神主牌,形成一道煞氣。為了化解煞氣,他們築建這道牆身來擋煞。現在祠堂門前的地方也被發展起來,蓋建了許多房屋,相傳這些屋子也有緩衝煞氣之用。


村民除了在祠堂供奉葉氏祖先外,還會在農曆新年為初生男嬰舉行點燈儀式。葉志良回憶他的兒子出生時也在祠堂掛上燈籠。相傳洞梓村的風水十分好,很多家庭容易誕下雙胞胎。


祠堂附近有一座古墓,一直被村民視為風水寶地。一位著名的風水師曾指這座古墓的坐向像貓兒在洗臉,有助庇佑洞梓村的家庭多生男孩子。


洞梓觀音古廟

 



觀音古廟外貌(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觀音古廟外貌(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離葉氏祠堂不遠處,有一座相傳四百多年的觀音古廟,內裡供奉著一尊送子觀音像。據說很多新婚夫婦祈求過後,如願以償,一索得男。雖然現在這座古廟看起來美輪美奐,但在1962年也經歷颱風溫黛吹襲,使整座古廟倒塌。適逢港英政府推出海外移民政策,許多村民選擇到海外謀生,故洞梓觀音古廟曾一度荒廢,缺乏人去管理。後來,葉志良從英國回流,將這座古廟管理和維修,並把廟宇開放給區內和區外人士參拜。

 

他指每座觀音廟的門口都有一對聯︰「西方綠竹千年翠,南海蓮花九品香」,意指南海的綠竹,千年以來依然青翠;西方極樂世界的妙法蓮花,具有九品的清香。洞梓觀音古廟非常寧靜,觀音像顯得十分慈祥,鄰近的慈山寺在落成後,他們也特意來借洞梓觀音的靈氣,不少善信每月初一和十五前來參拜,祭壇上擺放了許多食物。






觀音出巡時使用的木轎(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觀音出巡時使用的木轎(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洞梓觀音古廟是洞梓村極為重要的宗教場所,深受村民們的尊敬。廟內正中央供奉著觀音,在衪的右側是地藏王和左側是藥師佛,並有美麗的蓮花裝飾和香油燈。據說曾有村民生病,他們會前往觀音廟祈求康復,有一位年過八十的村醫,他給予病人藥方,而病人則前往藥店購買藥物後,再回到觀音廟,先向觀音叩拜,祈求早日康復和身體健康,再向藥師佛敬拜,這樣病人便會藥到病除。這個傳說至今流傳,顯示了觀音古廟對於村民的信仰和守護健康有重要的精神價值。

 

每年村民會為洞梓觀音古廟舉行觀音出巡活動,具體日期通常由村長向觀音請示再確定。葉志良指他們一般會使用投擲杯的方法,向觀音娘娘請示出巡日期。

 

2023年12月22日的冬節,村民為洞梓觀音古廟舉行第二屆出巡活動。在這次巡遊中,觀音坐在一輛轎車內,由壯健的男士抬著觀音轎遊走船灣十一村。巡遊隊伍沿途敲鑼打鼓,呼喊著「迴避,觀音出巡啦」,並有麒麟隨行助慶。觀音經過之處,村民紛紛爭著上香。一些義工手持著「觀音加持」、「大慈大悲」等執事牌,場面十分熱鬧。這次盛事吸引一千多名義工參與,警方和民政署也全力支持,安排交通和派員維持在場秩序。整個巡遊歷時數小時,對義工的體力要求相當高,故不少抬轎的人士多數是消防員義工。巡行結束後,大家一起享用齋菜。


船灣農業和飲食文化

 

從1963年的船灣黑白地圖顯示,村民在船灣一帶開墾大遍農地。葉志良回憶起過去的洞梓村景象,當時每戶人家都靠耕田為生。葉志良小時候也幫家人耕田和養牛。水稻每年種植兩次,需要人手疏苗和搬運泥土。由於禾苗之間容易長出雜草,村民需要用腳搓進泥土內,在濕潤的田間直接拔草,方能進行插秧工作。在60、70年代,大埔船灣的絲苗米曾很有名氣。

 

除了種植絲苗外,村民也會種植大粒米(即是糯米)。糯米一年只能種植一次,主要用來製作米通(又稱米層),這是村內婦女們在每年正月製作的賀年應節食品。她們先將米放入大鍋中炒熟,然後加入糖膠。放糖膠的工序很講究,需將水和片糖均衡在鍋中攪拌。成功的糖膠需呈現流動的線狀。有些人在製作米通時失敗,會歸咎於孩童淘氣,但葉志良解釋這是由於水和糖的份量控制不當所致。

 

舊時農村,每户人家都必然有一個大鑊,用來煮飯、做米通和煲熱水供全家洗澡。婦女們在農曆新年製作年糕(又稱圓籠粄)時,她們先將糯米粉搓成粉團,然後鋪在一個籃內。這籃子要用冬葉包裹,粉團才不會黏在籃子上。年糕蒸煮需要十多個小時,村民通常要通宵達旦看守爐灶。葉志良很欣賞村婦們的智慧,她們會在鍋底放入一片瓦片,憑鍋中的聲音判斷是否需要添加水份,那就不用經常打開蓋子查看。她們還會用特別的工具,把蒸好的年糕切割。由於客家年糕又大又硬,一般很難使用刀來切開,需要兩個人用鐵線,像拔河般在年糕上慢慢地拉動,方能把年糕切開。

 

葉志良也提到製作年糕時的一些禁忌。灶頭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地方,旁邊有門杉,門杉上有供奉灶君的位置。當年糕尚未蒸熟,村民被禁止坐在灶頭上。葉志良表示,曾經有人在蒸年糕期間坐在這個位置休息,結果做出來的年糕上就留下了一個屁股印,村民認為這是由於對灶君不敬所致。他們認為灶君對他們的生活和飲食非常重要和神聖,所以他們在除夕會進行謝灶儀式,仔細清洗灶君的位置,在農曆新年期間也進行接神儀式,迎接由天庭回來的灶君。

 

葉志良本身也是做客家菜的高手,但他感嘆現在物價高企,許多客家傳統飲食也逐漸消失。以前他在年初二會製作扣肉,一碟扣肉需用上兩斤豬肉和一個芋頭,以前五花肉每斤為60元,現在漲價到每斤200元。芋頭的價格也不便宜,從每個8元增加到35元。加上,製作扣肉需時,但進食只需五分鐘,他也無力負擔為村民製作扣肉的宴會。現在他已經退休,只能將這項傳統留給年輕人去執行了。

 

現代村長的挑戰

 

葉偉兒是葉志良的兒子,他是新任的洞梓村村。作為村長,葉偉兒也需承擔做社頭的工作。社頭是船灣鄉的一個集體文化傳統。每年年初和年底,村民會齊集在船灣圍下村的大王爺社壇,分別進行起神和酬神儀式,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身體健康。在年底的酬神儀式結束時,社頭會將一塊豬肉和紅紙交給下一屆的社頭,紙上寫滿船灣十一村的男丁名字。這張紅紙代代相傳,每屆都會傳承下去,猶如船灣村的簡易族譜。新生小孩子的名字也會被加到這張紅紙上,然後紅紙會被焚燒,象徵將族內的名單送往天庭,祈求諸神庇佑鄉內的人口,平安和順境。


船灣圍下村的大王爺社壇(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船灣圍下村的大王爺社壇(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洞梓村村長的日常工作不僅要將客家文化傳承,還要改善居民生活。葉偉兒在洞梓村長大,小時候便注意到爺爺那一輩的村民很少跟與政府有溝通。1980年代前,許多村務都由村民共同合作和自行集資解決的。但近年,洞梓村的外來人口急劇增加,為村內帶來電力供應不足、水浸和交通擠塞等問題。

 

葉偉兒回憶起他上幼兒園的時候,船灣一帶有綠色小巴行駛,班次為每小時一班,到了大概晚上七時便是尾班車。現在小巴可行駛至凌晨一點,且平均每戶家庭都有一輛私家車,導致車路的使用率很高,大埔汀角路無法滿足現今村民的需求。近十年,鄉村式房屋大規模增加;及地產商在2021年向政府借出黃魚灘15.6萬平方呎的土地,興建過渡性房屋,預料船灣將新增1,236伙,為區內交通帶來壓力。

 

村代表一直與政府周旋,向運房局(1)的官員將居民的意見反映,如提議將單車徑移到海邊,擴寬車路等建議,他希望新一屆議會能盡力解決這個問題。



葉志良、葉偉兒父子北上到訪汕尾市陸河縣螺溪鎮梅實公祠去拜祖(相片來源:受訪者)
葉志良、葉偉兒父子北上到訪汕尾市陸河縣螺溪鎮梅實公祠去拜祖(相片來源:受訪者)

撰文︰莊少玲、蘇文英

Comentarios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