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小麥的遷移歷史
——香港麵粉的前世今生

香港麵粉廠旗下美玫牌麵粉,其經典包裝袋設計深入民心,不少人希望收藏,甚至將其改裝變成日常用環保袋。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柏齊)
香港麵粉廠旗下美玫牌麵粉,其經典包裝袋設計深入民心,不少人希望收藏,甚至將其改裝變成日常用環保袋。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柏齊)

在香港,以麵粉為原料製作的各類中式包點、麵條,以及⻄式麵包、蛋糕等,不僅滿足了人們多元的需求,更象徵著本地飲⻝文化的豐富與多樣;而自數千年前由⻄亞傳入中國以來,小麥的加工與⻝用方式不斷改變,也影響著華人的飲⻝習慣。誰曾想到,小麥從古老的「麥飯」演變成現代麵粉,也揭示了香港麵粉對本地工業和飲食文化的影響!


當小麥進入中國

當小麥傳入中國時,中國北方以小米為主要糧⻝,南方則以大米為主,兩者皆以蒸煮方式⻝用。面對這種新穎的作物,早期人們習慣將小麥整粒或粗磨成碎粒,蒸煮成「麥飯」或「麥粥」。根據農學史研究員曾雄生的考證,這種古老的飲⻝方式至今仍然可在四川涼山彜族等地方找到蹤跡。然而,由於麥飯的口感較為粗糙,遠不如小米或大米飯,因此在古代中國,小麥⻑期不如米⻝受歡迎,甚至被視為「野人農夫之⻝」。


隨著石磨等工具普及,小麥的加工方式逐漸變得精緻,麵⻝在唐宋時期逐漸普及。儘管如此,傳統的粒⻝小麥的習慣仍未完全取代,宋代文人蘇東坡的詩句「破甑蒸山麥」即是佐證。傳説在明末清初,烤麵包由傳教士利瑪竇(Matte Ricci)和湯若望(Adam Schall)傳入中國,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的小麥飲食文化。此時的小麥加工方式多為磨成麵粉,再製成各式美⻝。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曾詳細記載了小麥加工成麵粉的過程:


小麥收穫時,束稿擊取,如擊稻法。......凡小麥既揚之後,以水淘洗, 塵垢净儘,又復曬乾,然後入磨。......凡磨大小無定形,大者用肥腱力牛曳轉。......次者用驢磨,斤兩稍輕。又次小磨,則止用人推挨者。凡力牛一日攻 麥二石,驢半之。人則強者攻三斗,弱者半之。若水磨之法,其詳已載《攻稻·水碓》中,制度相同,其便利又三倍於牛犢也。......凡麥經磨之後,幾番入羅, 勤者不厭重複。羅匡之底用絲織羅地絹為之。


小麥收割後,經過脫粒、淘洗、曬乾,再進入石磨中研磨。石磨的大小不一,大的需要牛拉,小的則用驢或者人力推動。力氣大的牛一天可以磨兩石小麥,驢只能磨一石左右;力氣大的人一天磨三斗,力氣小的只能磨一半的量。水磨的效率更高,是牛的三倍。磨完後,需要多次入羅才能得到精細的麵粉。而羅底則是使用絲織造的材料製成。


明代宋應星記載有關麵粉製作的辦法。相片來源:《天工開物》
明代宋應星記載有關麵粉製作的辦法。相片來源:《天工開物》

這樣的磨粉過程耗時耗力,但卻是古代生產麵粉的主要方式。直到十九世紀下半頁,磨麵機器從⻄方傳入,中國的麵粉生產逐漸機械化,傳統磨房則被漸漸取代。傳統磨房多為「前店後坊」的經營模式,在全國各地都相當普遍,一般採用人力、牲畜或者水力帶動石磨。隨著⻄方機器設備的引入,國內開始出現蒸汽機帶動石磨的生產模式,大大提升效率。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商紛紛開始在中國辦廠,「蒸汽磨房」正是其中一門生意。據1897年《香港華字日報》報道,蕪地金馬門上首礱坊(今安徽蕪湖金馬門)建造機器磨房,用來加工稻米和小麥等。以稻米為例,進口的四部機器,每天能加工五百石稻米,製成兩百餘石。如此計算,每月可出七八千石, 加上碾製小麥的產量,對華⺠的傳統磨房造成巨大衝擊。因為華⺠的磨房全靠人力,效率無法與機器競爭。當地希望與英領事商談,制定出保護華商的方案。


香港麵粉的前世今生

儘管用麵粉製作的美⻝在全國各地都有,但與許多南方地區一樣,香港早期麵粉大多依靠外地進口。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本地的主要作物為稻米而非小麥,但當時仍有一些本地磨房磨制米麵,並且兼營藥材、飼料甚至工業原料的研磨!到了二十世紀六零年代,大埔頭、元朗、上水等地仍能看到傳統磨房的蹤跡。


在這段香港麵粉歷史中,加拿大商人倫尼(A.H. Rennie)擔當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他於1890年來港,曾在工務司署、水警、潔淨局等政府部門工作,推出官場後轉戰麵粉貿易,成為美國 Portland Flouring Mills的銷售代理,然而他的野心不僅限於此!在多方支持下,倫尼於1907 年在將軍澳創立了香港第一家機器麵粉廠——Hong Kong Milling Company。該廠房極具規模,配備可承載4.5億加侖的水庫進行發電,日產八千袋麵粉,生產能力足以供應當時全港人口及軍隊至少四個月的需求,號稱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麵粉廠之一。


但這段輝煌並沒有持續多久。儘管倫尼是個非常成功的銷售商,但在麵粉生產中仍過於樂觀,尤其處理副產品麥麩的問題上未有完善構想。在美國,麥麩可以賣給農場作飼料,獲取客觀收益;但在香港,當地農⺠卻沒有這個需求。倫尼嘗試養豬來消耗麥麩,卻因豬群大量死亡而陷入困境,最終只能花費高成本將麥麩運到檀香山出售。豬群的死亡也讓潛在顧客不敢幫襯。加上二十年代初期進口小麥的價格上漲,導致生產麵粉的成本高昂,Hong Kong Milling Company在競爭力不足等多種因素影響下最終倒閉,倫尼亦在鯉魚門附近離奇去世,甚至有傳他在麵粉廠上吊自殺!這段悲劇亦為香港的麵粉製造業蒙上陰影,工廠所在地也因此得名「吊頸嶺」(即現在的「調景嶺」)。此後至二十世紀中期,香港仍主要依靠從美國、澳洲、上海等地進口麵粉。


香港麵粉廠:從上海到香港的遷移史

於此同時,中國其他地方的麵粉產業逐漸興起。1906年的《香港日報》(Hong Kong Daily Press)亦曾刊載,上海阜豐麵粉廠在廣東的免稅申請。這所麵粉廠是中國第一家國民資本的機器麵粉廠,於1897年在上海創立,獲得清政府特批的「概免稅厘,通行全國」。 創辦者是來自安徽壽縣被譽為「孫半城」的孫氏家族,乃是曾經「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的輝煌望族,其後人也在近代中國工業發展中大有作為。孫家的孫多鑫、孫多森兄弟在中國麵粉工業中舉足輕重,他們在上海創辦的阜豐麵粉廠亦曾一度號稱「遠東第一」,更在抗戰時期與另一家麵粉廠合併成中國最大的麵粉廠,後於1966年易名為上海麵粉廠。


而阜豐麵粉廠與香港的關聯,全繫於孫家後裔孫麟方(David L.F. Sung)身上,他是曾經擔任阜豐麵粉廠廠⻑的孫鏡蓉之兒子。他在上海出生,曾在同濟大學附屬中學就讀,後赴柏林大學攻讀機械工程。1931年回國後,他涉足多項產業,甚至協辦建國銀行,亦曾計劃在國內創辦麵粉廠。當時他已從英國購買機器準備投產,卻因局勢動蕩作罷。戰後,他携同家人來港,經過數年籌備,終於在1954年成立香港麵粉廠,後來更幾乎壟斷香港以至東南亞的麵粉市場!全因香港麵粉廠於五零年代末擴充業務,將產品推銷至馬拉⻄亞、緬甸、斯里蘭卡等地。1959年馬來⻄亞獨立後,孫麟方甚至受邀到當地投資建廠,創辦馬來亞麵粉廠。廠房擁有自建碼頭和發電站,是當時東南亞最大的麵粉廠之一。由於麵粉需求旺盛,他更創辦了太平紡織廠,專門生產麵粉袋!憑藉他在馬來亞的貢獻,孫麟方於1969 年被霹靂州的蘇丹王授予拿督勳銜,卻在翌年的慶功宴上因突發心臟病辭世。


上海阜豐麵粉場自行車牌麵粉的包裝袋。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插畫:what)
上海阜豐麵粉場自行車牌麵粉的包裝袋。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插畫:what)

麵粉袋上的秘密

隨著時代變遷,馬來亞的麵粉廠易主,阜豐麵粉廠也幾經變革;香港麵粉廠則在1987年被新加坡南順集團收購,生產線遷移至中國,位於大埔的廠房則主要用作研發用途。儘管如此,麵粉袋上的設計仍然能透露這段麵粉歷史的蛛絲馬跡。例如,阜豐麵粉廠生產的麵粉中曾有一款自行車牌麵粉,包裝袋上以當時時髦的自行車作為標識;如今香港麵粉廠的產品中,也曾有一款單車牌麵粉,包裝設計基本一致。此外,單車牌和美玫牌麵粉的標籤設計,也跟馬來亞麵粉廠的Blue Bicycle和Red Roses品牌包裝一脈相承!孫氏家族在亞洲麵粉業的深遠影響,竟也在這些小小的麵粉袋中得以展現。


撰文:黃立妙

編輯:盧俊溢


相關故事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大埔街坊的香港記憶
——消失的棉胎廠

「打棉胎」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手藝,承載著上世紀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二十世紀中的富善街街頭,便有一間名為「劉祥記」的傳統棉胎舖深入民心。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可能係世界上最好嘅啤酒」
——嘉士伯啤酒廠的前世今生

「嘉士伯可能喺世界上最好嘅啤酒」這句經典廣告是不少港人共同回憶。1990年,嘉士伯集團全面在香港投入營運,為香港工業歷史寫下一頁。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第一間大埔現代化工廠
——太平地氈

太平地氈是大埔首間由外國人投資的工廠,標誌著大埔邁向現代化進程。九零年代,太平地氈會趁聖誕或新年前夕,在電視台播放週年大酬賓的廣告。

  • Instagram
  • Facebook

info@hkrch.org

2291 0238

免責聲明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香港賽馬會、其各自關聯公司或任何參與彙編此載內容或與彙編此載內容有關的第三方(統稱「馬會各方」)皆無就內容是否準確、適時或完整或使用內容所得之結果作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或聲明。任何情況下,馬會各方皆不會對任何人或法律實體因此載內容而作出或沒有作出的任何行為負上任何法律責任。

2023-2026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