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一間大埔現代化工廠
——太平地氈

太平地氈位於大埔南坑的廠房。相片來源: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相片編號:P-TPC-EB-006)
太平地氈位於大埔南坑的廠房。相片來源: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相片編號:P-TPC-EB-006)

九零年代,太平地氈會趁聖誕或新年前夕,在香港電視台上播放週年大酬賓的廣告。隨著地氈生產線轉移,太平地氈獨留營銷部門在香港,但仍不時與本地藝術家合作,製作地氈藝術品。地氈常給人是西方的家用品,對於炎熱的熱帶地區未必適用,但地氈在五零至九零年代也代表著國際化的形象。有外國人的地方、國際總部、博物館、劇院、五星級酒店、郵輪、航空公司等,總需要地氈接待,隨時為客戶和投資者留下信心和深刻的腳下印記。


從大埔工廠到皇室品牌

二次大戰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導致市區人口急增,環境衛生惡劣,社會也缺乏就業機會。嘉道理爵士眼見民間疾苦,便主動去信港督,爭取在新界與建太平地氈廠,令漁農業子弟也有機會學習新的技能,成為技工,養活家庭。加上戰後歐美地區對地氈需求莫大,嘉道理爵士與多位商業夥伴,包括美國友人AI Rabin、上海工業家王雲程、榮鴻慶,以及成衣商人Linden Johnson在1956年聯合創辦「香港地氈製造廠」(即太平地氈的前身)。

 

屯門青山公路「廿二咪」兩層高的民房張園 (現今的妙法寺)。相片來源: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相片編號:P-TPC-EB-003)
屯門青山公路「廿二咪」兩層高的民房張園 (現今的妙法寺)。相片來源: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相片編號:P-TPC-EB-003)

原本廠房位於屯門青山公路「廿二咪」兩層高的民房張園 (現今的妙法寺)。但後來公司收到政府的通知,指廠房屬於住宅用地,長遠不適合工業發展,要求公司盡快搬遷。如是,嘉道理爵士在大埔物色新的土地,興建廠址,最終看中大埔南坑村一處荒廢鹽田,向村民購買土地。

 

太平地氈是當時大埔首間由外國人投資的工廠,標誌著大埔社區邁向現代化進程。廠房樓高兩層,由於地氈生產訂單與日俱增,後來在廠房旁邊加建五層高的工業大樓,廠房面積達12萬平方呎。廠房開幕當日,嘉道理爵士邀請了港督柏立基爵士的女兒巴巴拉小姐主禮。嘉道理爵士、葉元章先生和各部高級職員陪同她和其他嘉賓參觀廠房,欣賞百多種地氈款式和圖案,並設置酒會款待(華僑日報,1962)。


客人主要來自白金漢宮、溫莎城堡、白宮、泰國、汶萊和蘇丹國王等,故太平地氈也享有「皇家御用品牌」的稱譽。1961年,太平地氈受英國皇室委託,為白金漢宮製作一張6.7米乘12.2米的地氈。地氈選用了紐西蘭和蘇格蘭的羊毛製成,質地柔軟。英女皇收到地氈後,感到非常滿意,甚至推遲新家俱的運送,好讓她多看地氈幾天(太平地氈官網)。1963年,英女皇堂妹雅麗珊郡主(Princess Alexandra)大婚,香港政府亦委託了太平地氈為其送上三幅地氈作結婚禮物,郡主其後亦有回信致謝。


太平地氈曾製作雅麗珊郡主大婚禮物的複製品,重現皇室產品的風采。展品由太平地氈借出。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柏齊)
太平地氈曾製作雅麗珊郡主大婚禮物的複製品,重現皇室產品的風采。展品由太平地氈借出。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柏齊)

太平地氈曾經參與國際展銷會,員工即席示範品牌的地氈製作工藝。相片來源: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相片編號:P-TPC-EB-010)
太平地氈曾經參與國際展銷會,員工即席示範品牌的地氈製作工藝。相片來源: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相片編號:P-TPC-EB-010)

女工製作地氈的過程。相片來源:政府新聞處(相片編號:AR1963-28-1)
女工製作地氈的過程。相片來源:政府新聞處(相片編號:AR1963-28-1)

颱風下趕工 堅毅的香港精神

太平地氈也代表著一份堅毅不屈的精神。它的帳篷標誌埋藏了一段不放棄的故事。1958年,太平地氈開始在國際社會建立一點知名度,連荷里活的劇院也有興趣向它訂做地氈。但劇院要求的地氈尺寸很大,大埔廠房設施簡陋,未有足夠空間製作,於是工人構思了在工廠旁邊的空地搭建一個臨時帳篷,作為工作坊(同上)。

 

地氈將近完成,卻遭遇超級颱風艾黛吹襲香港,工人沒有離開,反而冒著生命危險,在滂沱大雨和猛烈的強風下保護地氈。他們用支架升高地面,避免地氈遭雨水沾濕。颱風把太平地氈的臨時工作間帳篷摧毀,工人留守廠房至颱風遠離。這場風暴過後,太平地氈更贏得國際間更多的美譽,訂單接踵而來(同上)。


發明專利簇絨地氈槍

早期太平地氈採用天津手織地氈的方法,但發現生產效率偏低,工序瑣細費時令工友感到了無生趣而自動離職,導致工廠經常出現人手流失的問題。工程師出身的葉元章總經理決定改革簇絨的方法,在1973年發明了全球首枝簇絨槍,開創了地氈界的先河。這枝簇絨槍糅合了美國單針衣車的性能,在簇絨槍上加裝摩打,加快了編織地氈的速度,也方便工人靈活操作,全面提升織造地氈的效率,織槍亦能應付複雜精細的圖案(同上)。

 

簇絨地氈槍由太平地氈總經理葉元章先生設計,大大提升製作地氈的速度和效率。展品由太平地氈借出。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柏齊)
簇絨地氈槍由太平地氈總經理葉元章先生設計,大大提升製作地氈的速度和效率。展品由太平地氈借出。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柏齊)

七零年代的太平地氈色版,客人能從中挑選喜愛的顏色訂造心儀的地氈。展品由太平地氈借出。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柏齊)
七零年代的太平地氈色版,客人能從中挑選喜愛的顏色訂造心儀的地氈。展品由太平地氈借出。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柏齊)

葉元章指︰「我們的生產力是藝術與工業相結合。」地氈不只有美化家居的用途,同時也是一件藝術品。一張地氈需經歷繁複的生產工序,先由設計部決定圖案、顏色和厚度等,再依比例放大圖案在繪圖紙上。工人按顏色的要求而漂染羊毛,製成特定的羊毛線,之後再經歷簇絨、專人檢查、修剪毛線、包裝和送貨等步驟(華僑日報,1974)。太平地氈十分耐用,可使用十年或以上(同上)。

 

太平地氈也經常參加國際展銷會,推銷新產品,如國際法蘭克福春季貿易會和大阪世界博覽會等(華僑日報,1969)。有時會特派二名熟練女技工,在現場即席示範。葉元章總經理和公司代表也聯繫各大城市的百貨公司,為地氈進行巡迴展出(華僑日報,1970)。

 

國際品牌源自大埔

1979年,嘉道理爵士決定把原有的太平地氈廠清拆,並在附近興建太平工業園。雖然太平地氈也搬進太平工業園,但業務維持至1990年代。由於大量香港工廠北移,太平地氈廠也跟隨時勢而結束了香港的生產業務,只保留推廣的辦事處,改向在泰國和其他國家發展。


太平地氈在年長的大埔人心目中有一定份量,也許是他們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又或是第一次過著工廠集體生活和邂逅的地方,改寫了人生的際遇。


參考資料

太平地氈官網,網頁:www.taipingcarpets.com

《華僑日報》 (1962年9月18日)。〈港督女公子巴巴拉小姐主持太平地氈廠剪綵〉,第三張第一頁。

《華僑日報》(1969年12月6日)。〈太平地氈即起展覽五折待購買熱烈〉,第三張第三頁。

《華僑日報》(1970年2月17日)。〈太平地氈郭志鵬君參加法蘭克福展會〉,第三張第二頁。

《華僑日報》(1974年9月30日)。〈手工精細品質優良 太平地氈遍銷全球〉,第五張第二頁。


撰文:蘇文英

編輯:盧俊溢



相關故事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大埔街坊的香港記憶
——消失的棉胎廠

「打棉胎」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手藝,承載著上世紀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二十世紀中的富善街街頭,便有一間名為「劉祥記」的傳統棉胎舖深入民心。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小麥的遷移歷史
——香港麵粉的前世今生

上海阜豐麵粉廠與香港的關聯,全繫於孫家後裔孫麟方身上,戰後他來港成立香港麵粉廠,後來更幾乎壟斷香港以至東南亞麵粉市場!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可能係世界上最好嘅啤酒」
——嘉士伯啤酒廠的前世今生

「嘉士伯可能喺世界上最好嘅啤酒」這句經典廣告是不少港人共同回憶。1990年,嘉士伯集團全面在香港投入營運,為香港工業歷史寫下一頁。

  • Instagram
  • Facebook

info@hkrch.org

2291 0238

免責聲明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香港賽馬會、其各自關聯公司或任何參與彙編此載內容或與彙編此載內容有關的第三方(統稱「馬會各方」)皆無就內容是否準確、適時或完整或使用內容所得之結果作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或聲明。任何情況下,馬會各方皆不會對任何人或法律實體因此載內容而作出或沒有作出的任何行為負上任何法律責任。

2023-2026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