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4-2025年度

文化遺產大使計劃

2024/25年度,我們與來自五間中學共40位文化遺產大使走進大埔市區,以大埔街坊的生活記憶為始,透過口述歷史訪談、社區導賞和文字紀錄,回溯大埔鮮為人知的工業史。

參與學校(排名不分先後):

潮州會館中學

明愛聖若瑟中學

新亞中學

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

​宣道會陳朱素華中學

口述歷史訪談

從工作中找到人生樂趣——蘇太

撰文:黃怡菁、吳娸嫚、陳秋宇、周子峻、關慶琳、徐嘉琪 (明愛聖若瑟中學)​

蘇太是大埔的漁民,在船上出生,鶴佬人(水上人)。家中兄弟姊妹多,從小便出海工作,幫助撐船,做一些輕鬆的事。每天早晨,她都要出海捕魚,面對陰晴不定的天氣,無論颳風下雨都要堅持出海,可見當時身為水上人的生活是多麼艱辛。到了12歲,她便開始接觸岸上工作——製造業,下班後則幫助家人出海,生活樸素,但工作繁忙。20世紀60至70年代漁民家庭的子女大多繼承上一代家業,不太重視讀書。蘇太早在12歲就自力更生。當時法定的工作年齡是14歲。由於蘇太年紀過小,便決定借別人的兒童證使用。如果沒有證件的話,遇到巡查時,便需要躲在廁所。 

 

蘇太返工之路的起點是做鑰匙扣。這份工作可以在公司做,也可以拿回家加工,定價為兩三毫子一斤 。後來,她亦曾在電鍍廠工作。由於長期接觸化學調劑,手、腳和衣服也會因為這類化學品而受到損害。那時生活條件並沒有現在這麽好,年紀尚小的孩子就需要外出從事危險的工作,反映了時代的艱辛不易。  

 

因為生活所迫,蘇太不得不承受這份重擔,可見童工的隱忍和堅韌。  

 

對於蘇太而言,她最重要、印象最深刻的工作莫過於在德昌從事電器零件組裝的工作。她兢兢業業工作了十幾年,後來在上百人中脫穎而出,被公司選派往內地的分公司教導當地工人。儘管當時勞工的條件並不算好,蘇太每日工作至少十個小時,還不時加班兩個小時左右,但返工卻是蘇太最大的樂趣。為此,她每日勤勤懇懇工作,而她的勤勞和努力也得到回報,得到了勤工獎,獲贈如獎金、戒指、相機等各種獎品。儘管蘇太最後選擇回歸家庭照顧子女,但也表露了對德昌這份工作的熱愛與不捨。

 

蘇太的愛好不多,卻在工作之中得到了成就感與歸屬感,深深熱愛著她在德昌的工作。即使社會隨著歲月變化不斷,蘇太的經歷亦為我們重現了香港歷史中的真實面貌。 

回味甘甜
——華豐公司金生

撰文: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文化遺產大使

撰文:蔡雯曦 

在這次大埔社區導賞活動中,我們走訪了經營四十餘年的小店「華豐調味品」。這間店由一對夫婦一起經營,最出名的是從選材到研磨均由老闆親自上陣的「華豐三寶」──咖哩粉、胡椒粉、沙薑粉。 

撰文:陳朗儀,李柏彤

今日漫步在大埔街頭,跟隨着工作坊導師的腳步一同前往了華豐調味品有限公司——一間坐落於仁興新街的香料店。 

 老闆是金先生,從80年代開始經營,一直到今天。老派的香料店不像超市一樣將香料一包包的全部裝好,而是有一大袋、約半個人高的大袋子存放香料。整個店門口的左手邊大概就有十袋左右不同的香料,整整齊齊的碼放着。金先生見到我們來,便掀開蓋住這些袋子的尼龍布,頓時香氣撲面而來。 

夏日炎熱,同學不禁發問:為甚麼店裏沒有安裝空調?老板卻說香料是要恆溫處理,要是安裝了空調,就得24小時都要開着,不如不裝。春天若是潮濕,便用尼龍布遮起來,濕氣進不去就好。冬天的話如往常放着就是。

 

店鋪牆上也放着一罐罐的陳皮,金先生開了一罐三十年的老陳皮,拿出一塊,一人掰一點給我們嚼嚼。我們這一組都沒有嘗試,只是放在臉旁,就可以到很濃郁的陳皮香。金先生也分享了一些香料的知識,比如說花椒顏色越濃郁就越麻、不同的品種材料等等,令我們獲益匪淺。 

撰文:侯克勤、莫子賢

提到採訪香料店老闆,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踏入店舖時竟沒感受到空調帶來的清涼感。我無法想像沒有空調,在溫度高達35度的三伏天該如何度過?我不由得發出疑問,老闆卻笑着道——「為了香料」。他說香料存放需要恆溫。若是開空調,一開一關溫度急劇變化,香料很快就會變質。這反而令我產生新的疑惑:這麼苦的工作,難不成開香料店很賺錢嗎?老闆卻說「怎麼會,明明賺不到錢,但是總要有人做的。」 

後來,老闆拿了塊陳皮給我,叫我含着,說能止咳化痰。剛一入嘴,我便想吐了它,總感覺有股怪味。我告訴老闆陳皮有苦味,老闆說這不叫苦,叫甘。我再抿了抿嘴裏的味道,似乎感覺好了許多。 

 

事後我回過神一想,老闆的香料店和那塊陳皮何其相似,外人瞥眼一看,只感覺苦、累,但只有身在其中的老闆,才能深切地體會到其中的甘甜。老闆對於香料店的這份熱愛,讓他能在炎夏抵住熱浪堅守店舖;這份熱愛,讓他能在面對虧本時保持笑容。我很佩服,在現今「商人不會做虧本的生意」的殘酷社會中,他仍如一股清泉,向大家表達自己對香料的熱愛與初心。 

撰文:許琬淇

那天,站立在香料店門前,我震驚不已。

 
原以為店面會是現代化的裝潢,未曾想過竟充斥着「年代感」,與我印象中絕大多數的店舖截然不同。店面小小的,但裏面卻堆滿了大大小小的香料,有的存放於密封罐裏,整齊地放在貨架上;有的存放於麻袋裏,隨意地放在地面上。香料的種類好不豐富,有我們常見的陳皮、胡椒粉等。老闆講到這些香料都是真材實料,且都是上等的好貨,在其他店未必出售。可能是覺得自己口說無憑,說罷便熱情地邀請大家品嚐,多數人試吃過後,紛紛發出讚嘆,這當中當然也包括我。 

 
「嗯,老闆真的沒有騙人⋯⋯」 

 
最令我深刻的莫過於其他同學的一句隨口提問。有人問:「叔叔,我看您店舖怎麼好像沒有配備空調啊?」說罷,叔叔嘴角扯出了一抹無奈的笑容,手指了指身前的香料,笑到:「我的香料生意還做不做了?香料呢,只能存放於常溫的環境下。」 

 
就是那麼一句隨口的提問,卻引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有些時候,你得到了一些東西,同時你也失去了一些東西。 

撰文:楊庭芝、袁烯桐、施樂熹

在這次充滿意義的大埔探訪活動中,我們對這家經營數十載的傳統香料店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推開店門的瞬間,濃郁的香料氣息撲面而來,而最令人難忘的,是店裏洋溢着的濃厚人情味。老闆不僅熱情地招呼我們,還特意取出珍藏的陳年陳皮請我們品嚐,並如數家珍般介紹每一種香料的來歷與用途。他親切的態度和專業的講解,讓我們從一開始的拘謹逐漸放鬆,在後續的訪談中信心倍增。這種輕鬆自然的交流氛圍,不僅讓採訪過程十分順暢,更讓我們體會到傳統店家獨有的溫度。這樣的經歷,無疑為我們未來的訪談與田野調查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鏡。 

聆聽老闆嘩啦道來的創業故事,就如同打開了一扇窺見香港經濟發展的窗口。他回憶道,八、九十年代是店舖的黃金時期,每天顧客絡繹不絕。然而隨着時代變遷,特別是淘寶、天貓等電器平台的崛起,傳統商店的客源也逐漸流失。「現在每天的收入,勉強夠支付租金和日常開銷。」老闆的這番話道出了許多傳統店舖面臨的困境。這間藏身於街角的香料店,正是香港經濟轉型的鮮明縮影。 

透過這次口述歷史的記錄,我們不僅還原了老一輩商人的奮鬥歷程,更從中洞察到社會發展的深層脈絡。從實體經濟的繁榮到電商時代的衝擊,從街坊生意到網路購物,這些變遷都在老闆的故事中得到了真實呈現。這種由小見大的觀察視角,讓我們對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有了更立體的認識,也使這次探訪收穫了遠超預期的價值。 

家庭靠維繫,工作補家計
——蘇蓉妹訪談撮錄

撰文:何嘉瑤 (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

本人蘇蓉妹,今年65歲。我從小時候就已經從事工廠工作。比如說「穿膠花」,一打十二個,一籮十二束,便等於約五毫至一塊錢的工資,我記得一家人一般會帶回家一起串,最後再拿回工廠賣錢,那時候好像剛10歲左右。長大一點後,我轉去山寨廠製作鑰匙扣,負責組裝鑰匙扣的圈環。之後我開始從事一些更技術性的工作,比如說製作原子粒,當時我負責繞銅線。我的每一份工大概都只從事一到兩年。後來,我離開大埔,去了旺角從事電芯的工作。又過了一兩年後,我回到沙田從事線路板的品質管理工作,這份工作我做得比較長,從22歲一直做到28歲結婚為止。

 

28歲才結婚對於當時來講是很晚的。當時家人告訴我,不要那麼早結婚,要幫忙分擔兄弟姊妹的生活開支。我們家裏一共有十兄弟姊妹,我排行第三。因為父母養不起,有三個女兒都送到了別人家寄養。還記得小時候需要幫出海打魚,有一次我躲了起來不想幫忙,就被爸爸打了,說我不懂事,從此我就沒有逃過了。我明白父母的艱難,也兌現了我對他們的承諾,到28歲才結婚。

 

家庭永遠是靠維繫的,在我心裏家裏永遠排第一,包括即使是我找對象也一樣要需要通過家人的同意。直到母親離世,我才覺得我應該是完成了自己的責任。直到今日,我也依舊懷念着那些日子。

社區導賞後感

香港鐵路博物館
(大埔墟舊火車站) 

撰文:吳梓浩(潮州會館中學)

在這次對大埔的考察中,透過導賞員的深入講解,我對大埔歷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尤其是透過香港鐵路博物館的歷史講解,了解到大埔前身的樣貌。 

 

在大埔墟舊火車站的導賞中,我得知過往九廣鐵路沿線的其他火車站均為西式設計,唯獨大埔墟火車站是按照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建成。對於當時而言,大埔墟火車站更加方便市民來往,更加促進當地貿易;現在舊大埔墟火車站用作香港鐵路博物館,令更多人能夠了解到歷史的吸引力,加強人們凝聚力。 

 

大埔墟作為當地的中心,早在晚清時期便是農產品的集散地,商人和村民們在太和市交易。香港鐵路博物館讓我們了解到這裡的繁榮是如何隨著鐵路的發展而興起。隨着1983年九廣鐵路全線電氣化,便宜、穩定、快捷的出行模式,大埔當地的商業活動亦變得活躍,吸引更多居民和遊客。 

 

提及大埔墟,大埔街頭的歷史當然不容忽視。「旗桿山」的舊建築保留了殖民地建築風格,靖遠街、懷仁街一帶則隱藏了一些戰前唐樓建築,讓人感受到昔日風貌。這些建築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成為當地社區文化的一部分,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探索。 

 

大埔的歷史從鐵路到墟市再到周圍的街頭建築,構成了一幅豐富的歷史畫卷,值得我們深入品味流傳。 

文武廟和街道

撰文:潘宇杰(潮州會館中學)

我曾想過隨着時代的變化,有多少情懷因無法傳承而消逝;我不敢想像、不敢深究,還有多少舊物會被科技所沖刷?不過,自參加文化遺產大使計劃後,我親身體驗深入街道、工業,使我蘊含無比信念。 

 

活動中,行走富善街是一個令我難以忘卻的經歷。富善街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深入其中,我發現商舖大都富有年代感,商鋪多賣民間日用品,營利不多,但商品包羅萬象,有很多超市沒有的商品,例如鴨蛋,是香港不可多得的特色。 

仁興街華豐公司的老闆金先生曾說,香料所處的氣溫不能出現較大的變化,但如果全日開啟空調,成本將難以負擔,反映了傳統店舖容易隨着時代變遷被連鎖店替代;但這亦使商舖維持了原有特色,讓我們能夠更了解多年前香港店舖的傳統風貌。 

街道內有文武二帝廟,是百姓供奉文武二帝及處理村民糾紛的地方,院外築有石椅,當地既可為虔誠者提供奉的場所,亦為當地人提供休閒空間。想起香料店老板安置關聖帝於店,反映舊時人們推崇民間信仰,形成某種時代代特色。 

 

這次計劃,我深刻了解到香港傳統店舖的風貌。他們即使經歷時代變遷,仍堅持傳承社區文化遺產,讓我深感敬佩。

福和棧超級市場
​(前身為福和酒廠)

撰文:譚朗軒(潮州會館中學)

我於是次考察中,深刻地了解到大埔懷仁街福和棧的歷史,以及該店與大埔歷史的關係。 

 

福和棧是香港大埔墟一間歷史悠久的雜貨舖,位於懷仁街的戰前唐樓地舖,由黎氏家族後人經營至今,見證了大埔墟從鄉郊漁村市集發展到至今高樓林立的市區。 

 

它的前身為福和酒廠,據黎太所述,福和棧在前兩代是一間釀造白米酒的酒廠。她為我們介紹了釀酒的步驟,以及酒廠的二三事,例如以前買賣米酒的過程,也介紹了部分釀酒工具。 

 

隨著社會發展,店舖逐漸轉型成現在的雜貨舖,主要販賣一些如掃把、筲箕等稱為「山貨」的傳統日用品,具有傳統味道,是現今香港都市中為數不多保有傳統歷史文化的店舖。 

 

建築方面,店舖所在的唐樓保留舊式騎樓設計,欄杆上的樽形通花裝飾別具懷舊風情,是大埔墟的文化地標之一,不少旅客慕名前來參觀。我透過是次活動,才有幸參觀到福和棧,以及能親自的與老闆訪談交流。 

 

是次考察令我深刻地了解到傳統店舖與社區發展相輔相成的關係,通過店舖的變遷了解到社區的發展。 

大埔工業邨

撰文:李奕藍(潮州會館中學)

大埔區之所以成為香港重要的工業基地,主要得益於其地理與政策優勢。政府於1970年代開始積極推動新市鎮發展計劃,大埔被規劃為新市鎮之一,並設有「大埔工業邨」。該工業邨佔地廣闊,交通便利,毗鄰吐露港公路及大埔公路,方便貨物運輸,吸引不少工業企業進駐。 

 

大埔區的工業類型多樣,包括電子、精密工程、食品加工、生物科技和環保科技等。過去以傳統製造業為主,如電子零件和塑膠製品,但隨著時代演變,現今已轉型為高增值和科技導向的產業。例如香港著名的本地品牌維他奶,其總部及生產設施便設於大埔工業邨,是香港食品工業的代表之一。此外,也有不少創新科技公司在此設立研發中心,推動智能製造和可持續發展。 

 

總括來說,大埔區工業的轉型與升級,體現了香港工業由傳統製造轉向創新科技的發展方向,亦展示了本地工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新角色。

探索大埔歷史足跡:
一場穿越時光的文化考察 

撰文:新亞中學文化遺產大使

撰文:黃東圳、郭嘉、李學斌

在口述歷史導賞期間,我們參觀了大埔歷史古蹟,跟着講解員循着時光脈絡走訪了多處承載城市記憶的角落。導賞路線從寶鄉邨起步。步入鐵路博物館。鏽跡斑斑的蒸汽火車頭與泛黃的車票展品瞬間將我們拉回百年前的交通歲月。解說員介紹着九廣鐵路的歷史變遷,鐵軌旁陳列的號誌燈與舊月台模型,讓我們直觀感受到香港早期交通網絡的雛形,也見識到當時富人與底層人士座位的分別。 

 

最難忘的是在華豐調味品的口述歷史環節,金先生介紹盛滿八角、花椒、陳皮的紙袋,講述着店鋪從街邊攤到老字號的故事。「以前街坊買香料都論兩稱,現在年輕人愛買調配好的複合調味料。」我們也從中了解到開設調味店的利潤,也品嚐了曬了30年的陳皮。 

 

文武廟前的香爐青煙裊裊,廟內木雕與壁畫裏的忠孝故事靜靜傳承着華夏文明;富善街街市賣菜阿姨的吆喝聲,正不斷地宣傳自己的產品,也讓我們感受到大埔的生活氣息。這場考察讓我觸摸到香港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曾褪色的文化根脈。原來傳統從未走遠,它正以新的姿態在街巷市井中生生不息。 

撰文:鍾思涵、溫凱婷、陳思恩

富善街大埔墟二帝廟的外觀是典型的古式建築。未曾踏入這片鬧市時,我全然不曾想到,在行人步履匆匆的熱鬧街角,竟藏着一座歷盡滄桑的廟宇。步入殿內,我原本燥熱的內心,被四周信徒對神明的虔誠氛圍所感染,漸漸沉靜下來。這座廟宇不僅是百姓的信仰寄託,更承載着街坊鄰里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嚮往。 

  

華豐調味品位於大埔的舊街道,已經屹立在當地四十餘年。店鋪雖然老舊但仍然能夠吸引一些街坊前往購買,門口擺放着各式各樣不同的調味品,看似顏色差不多卻擁有不同的功效,例如有顏色的花椒會較麻辣。在與店主聊天的過程中,他與我們分享調味品店之所以不會安裝冷氣,是為了能夠更好保存調味品,這增加了我對這些店舖的認識,也解開了我之前的疑惑。店主與我們分享即便生意大不如從前,但業主人好,且開調味品店的要求不高,才讓店主把店開了下去。香港作為國際交流主要的城市,除了開設一些新穎店舖,也要讓這些設立多年的店舖保存下來,使一些文化能夠繼續傳承下去,歷史能夠讓更多人知曉。 

  

大埔鐵路博物館在舊大埔墟火車站的原址上改建而成。政府在不破壞舊式的建設外增設空調,實現了新舊時代的交替。第二節車廂是用來裝運貨物的。據以前的居民所述,車廂只要是用來運送牲口至廣東一帶。每每發車時,沿路居民就算沒有見到車,但也會聞到來自牲口的氣味。而第三節也就是現今的頭等座,車廂內的座椅不同於先前的兩節,椅子上被軟皮包裹,內含海綿,是當時頂級的享受。從大埔墟站舊址走到今天的港鐵大埔墟站,只需十分鐘的步行距離,新舊的交替,體現了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 

「文化遺產大使」計劃後感

歷史是普通人重複的日常

撰文:朱嘉敏 (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

參加大埔文化遺產大使活動,以及與兩位工廠女工的對談,讓我對大埔的歷史有了更仔細的理解。我們試着問起她們當年的工作內容,一位婆婆想了想,說自己曾經有過許多工廠的工作:曾經做過塑膠花的工作,也曾做過電器公司的電路板組裝。問他為什麼不長期做一個穩定的工作,才知道原來這個才是當時人們的常態,為了賺取更高的薪資養家,當時的工人需要能快速適應新的工作內容;我們在與他交流的過程中也得知許多當時工廠工人發生的事,真的讓我把紙本上學到關於大埔的工業歷史與他們的口述歷史結合,讓我更真實、完整地體會到當時大埔人的生活。

這些具體的動作和場景,比文字記載更有力量。她們說起工作時的熟練與辛勞,語氣裡沒有抱怨,反倒帶着一種對當年生活的留戀,原來歷史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曾經普通人重複的日常拼湊起來的。這個活動增加了我對大埔歷史的瞭解,也深切體會了當時人們的生活。

  • Instagram
  • Facebook

info@hkrch.org

2291 0238

免責聲明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香港賽馬會、其各自關聯公司或任何參與彙編此載內容或與彙編此載內容有關的第三方(統稱「馬會各方」)皆無就內容是否準確、適時或完整或使用內容所得之結果作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或聲明。任何情況下,馬會各方皆不會對任何人或法律實體因此載內容而作出或沒有作出的任何行為負上任何法律責任。

2023-2026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