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林村谷的農學相傳— 俏姐與老農夫

  • hkrch4
  • 2024年7月21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4月25日

俏姐初來港的照片(相片來源:受訪者)
俏姐初來港的照片(相片來源:受訪者)

林村谷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此地自有人居住以來,便常被用作農地,起初農民主要種植稻米和蔬菜,戰後因大量人口南遷來港,水資源供應越趨緊張,英國政府1960年決意興建船灣淡水湖,將林村谷水源引至水塘,以解制水之患,但此工程亦大大影響附近農地的收成,很多農民被迫轉行,甚至移居海外維生。同時,初來報到的移民進佔林村谷,將稻田改為花場,延續林村谷的農業。直至80至90年代,隨著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不同中國製產品輸入香港,當中包括花卉及蔬果,令花價大幅下降,花農無以為繼。後來,香港農業得到社會和民間關注,加上政府也提供一些農業政策和技術支援,在多方面的推動下,本港不少農場逐步轉營為有機農場,生產高品質農作物,而「俏姐農場」就是在此浪潮下誕生的。


俏姐,原名羅潤俏,祖籍東莞橋頭,1957年生,1979年來港,來港後改名為羅秀儀,廿歲出頭的她來港後不想再務農,做過蘋果牛仔褲的車衣女工,直至1990年搬入大埔後,與姊姊合資在富善街經營時裝店,這也是她與林村一帶的農夫結緣的地方。


俏姐的長輩農夫桃姐


桃姐農場(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桃姐農場(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訪問當天,我們首站並非俏姐農場,而是位於大埔圍頭村旁的農場。一甫進,龍眼樹、荔枝樹、雞蛋果樹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小路兩旁,穿過果園,看見一位婆婆坐在天藍色的小農舍外乘涼,她就是俏姐口中常提起的「長輩農夫」—桃姐,亦是這個農場的場主。

 

年屆80的桃姐50年代從廣州花都嫁來香港,70年來,起居飲食也就在這五斗地裡,協助夫家打理花場。「嗰陣時,我住大埔咁耐,連八號花園都唔識去,最遠去過嘅都係大埔;富善街最熟,出去賣完菜,飲茶,再買啲餸就返去做嘢,邊有時間行街。」桃姐憶述昔日繁忙的務農生活,現在子女已長大成人,有空會攜她出九龍、香港走走。

 

當年,桃姐夫家以種菊花為主,種蔬菜為副,一紥菊花十七支賣二百多元,新年賣花便可獲一整年的收入,還可儲些錢,待花收成時便靠賣菜維生。直至90年代初,中國產的農作物大量湧入香港市場,令本地花價大跌,桃姐一家無法再單靠耕種維生,而桃姐亦厭倦終年無休的農耕生活,與夫家商量後,決定外出打工,曾到大埔工業邨的萬力半導體香港有限公司做清潔工,直至鳳凰衛視接手,才重投農業。 


從「姊妹時裝店」到「俏姐農場」

 

相對其他地區,大埔居民較容易接觸本地菜,俏姐也不例外。有次,她路過大埔社區中心,跟正在擺攤的桃姐買了節瓜,當時只有六七歲的兒子一嘗,便大讚好吃,俏姐就這樣成為本地菜的粉絲。另一邊箱,桃姐跟其他長輩農夫也經常到俏姐的時裝店買衣服,特別是褲子。她才意外發現農夫多穿著短身的褲子,方便下田工作。

 

姊妹時裝店後因租金高昂,於千禧年結業,俏姐轉為半職家庭主婦,邊做兼職,邊照顧幼子。2008年農曆新年前,俏姐萌起到林村買桃花的念頭,順道探望認識良久的長輩農夫,她一到林村便被眼前的自然風景所吸引,長輩農夫潘婆婆見她興趣盎然,便問她想不想種田,可給她一兩行農地玩玩。俏姐沒當作玩兒,天天都來,結果愈種愈投入,於16年前租了林村坪朗的兩斗田,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農場。




可俏的俏姐出品

 

「俏」除了解作容貌漂亮外,還有受歡迎、商品銷路好的意思,所以深諳生意之道的俏姐直接將農場命名為「俏姐農場」。俏姐正式成為全職農夫後,出菜是一大困難,儘管她不時到農墟賣菜,但總有菜無人問津,造成浪費。行動力十足的俏姐沒坐以待斃,先安排不同團體參觀農場,又舉辦各式各樣的烹飪班,用自家種植的農作物製作傳統食物,包括茶粿、鹹肉糭、灰水糭等,全是家傳食譜,並將農作物加工,製成零防腐劑的商品,當中以「手工煮糖薑」最受歡迎。



留下老品種

 

留種是農夫的要務之一,特別是對有機種植來說,一方面可以保留優良的原生品種,減少對外來品種的依賴,亦可促進農產品的生物、基因和生態多樣性。俏姐的「手工煮糖薑」就是來自長輩農夫潘婆婆代代相傳的肉薑,「潘婆婆話呢隻薑佢種咗幾十年,食落起粉嘅,無渣,大陸無呢隻薑,淨係香港先種到,就算泰國嚟嘅肉薑都無我哋呢隻薑咁好食,叫我一定要留返。」

 

去年年底起,俏姐除打理自己的農場外,更會到桃姐的農場幫手,一方面陪伴獨居的桃姐,同時跟她學習累積多年的耕種技術,希望留種之餘,也留下長輩農夫的知識、經驗和智慧。「我讀好少書,就幾年喺大陸,見到長輩佢哋咁多嘢做都堅持,好似輪到我六十幾歲,我覺得自己都要堅持落去。」

 

疫情期間,俏姐有緣認識位於界限街八號、專賣日牌服飾的「取社商店」,社長 Brian 希望更多市區居民認識及支持本地農業,留下他認為美好的事物,便開放自己的店鋪,舉辦小型農墟,而俏姐便是合作單位之一。起初,她跟其他幾位本地農夫在商店的二樓擺檔,但後來只有她風雨不改,堅持每周六下午將一車農作物從林村拉到太子,社長見狀,索性讓俏姐在門前擺檔。



俏姐偕丈夫在取社商店前擺攤(相片來源:受訪者)
俏姐偕丈夫在取社商店前擺攤(相片來源:受訪者)

農夫的使命感

 

「起初做農夫無諗咁多嘢,但做下做下,又發覺有種使命感;我好開心可以同小朋友講解蘿蔔呀、花生呀係點樣種出嚟。佢哋入嚟開心,大家開心,種啲嘢健康畀佢哋食,就係咁,無咩嘢。」俏姐表示雖然農務繁瑣,但能為下一代提供健康無害的食物,讓他們與大自然重建連結,她願意繼續堅持。

 

上網一搜,俏姐農場不止有臉書專頁,就連 Instagram 賬號也有,有趣的是,頁面上除農場的最新消息外,不時還會出現手語課程的資訊,原來是來自俏姐女兒 Cat 為聾人服務的社企「腦舍」,女兒也承繼了母親擇善固執的人生態度,幫助聽覺有缺憾的人過著正常人的生活。


撰文:黃雪莉

Comments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