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可能係世界上最好嘅啤酒」
——嘉士伯啤酒廠的前世今生

「可能係世界上最好嘅啤酒。」九零年代嘉士伯的雜誌廣告。展品由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收藏。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可能係世界上最好嘅啤酒。」九零年代嘉士伯的雜誌廣告。展品由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收藏。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嘉士伯可能喺世界上最好嘅啤酒」這句經典廣告成為不少港人共同的成長回憶。八零至九零年代,廣告在香港電視黃金時段播映,畫面中酒保慢慢從啤酒機倒出一杯清爽的琥珀色酒液,頂部覆蓋一層如奶油般綿密的泡沫,為辛勤工作的上班族在微微的苦甜中釋放壓力。嘉士伯多年悉心鑽研酵母,幾經數代的科學家對食物學的嚴謹研究,由遺傳學、生物學與乳酸菌等實驗中,反覆篩選和培植一種不需要酵母床也能自動大量繁殖的神奇酵母,稱為Saccharomyces carlsbergensis,釀造出獨有的國際啤酒風味。雖然嘉士伯啤酒在香港算是外國品牌,但集團在20世紀中後期開始進軍香港市場,在1981至1999年期間選定在大埔設廠,建立集團在亞太地區第二大廠房。1990年,嘉士伯集團全面在香港投入營運時,擁有自己的車隊和送貨工人,為香港工業歷史寫下一頁。


嘉士伯當年位於大埔工業村的廠房。相片來源:政府新聞處(相片編號:AR1982-53-1)
嘉士伯當年位於大埔工業村的廠房。相片來源:政府新聞處(相片編號:AR1982-53-1)

嘉士伯來港經過

嘉士伯啤酒是一間丹麥過百年的酒廠,由J.C. Jacobsen 於1846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創辦,以兒子的名字 “Carl” 和丹麥語的 “bjerg”(即「山」的意思) 為啤酒廠命名。1846 年,J.C. Jacobsen 在哥本哈根市中心以西面的Valby Hill購買了一大遍土地,正式在1847開設了嘉士伯啤酒廠,以優良釀酒技術聞名於世。啤酒長期在歐洲市場獨佔鰲頭,更是丹麥皇室認證的品牌(嘉士伯集團官方網頁);戰後,亞洲人喝啤酒的文化也蔚然成風,嘉士伯啤酒看到商機後來港發展。


戰前,香港的啤酒市場主要依賴進口,只有少數本地企業在香港生產,如三利洋行於1907年在黃坭涌開辦啤酒釀造公司,以及印度裔商人J·H·律敦治與友人於1930年合創香港啤酒廠有限公司(後來被生力啤收購)。海外品牌亦加入香港市場,如愛爾蘭健力士(Guinness)啤酒在六零至七零年代也是風靡一時的品牌。


西方啤酒逐漸改變華人地區的飲酒偏好。嘉士伯集團在博物館收藏一幅舊海報,顯示集團在一八七零年代開始已把啤酒輸出中國、馬來西亞和香港(SCMP,1989)。1960年,嘉士伯集團為更深入了解香港市場,特別派遣經理祈理臣訪港,受到當時香港總代理寶隆洋行的熱情招待(華僑日報,1960)。


1970年代全球石油危機爆發,外國啤酒運輸成本上升,促使嘉士伯集團加速在遠東市場的開拓。品牌經過多年的經營,開始受中國、日本、新加坡、澳門客人的歡迎。據1972年的統計,嘉士伯啤酒在香港每年的銷售量已達720萬瓶(工商晚報,1972)。到了1977年,集團在香港的貿易額已超過22兆億港元,純利達1兆3億港元(華僑日報,1978)。


設廠前,嘉士伯集團與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諮詢過後,取得在境外設廠的批准,以 United Breweries Ltd 與 East Asiatic Co. Ltd 的名義,於1978年在香港成立嘉士伯啤酒廠香港有限公司(Carlsberg Brewery HK Ltd),投資額超過8,000萬美元。適逢港英政府在1970年代末發展大埔第二代新市鎮,並在吐露港北緣(即船灣至下坑村一帶)填海,建造面積達136英畝的工業邨,提供各種先進設備和污水處理廠,便利企業發展。



嘉士伯位於大埔工業村的廠房圖則。圖片來源:屋宇署
嘉士伯位於大埔工業村的廠房圖則。圖片來源:屋宇署

大埔啤酒廠與樂怡仙地的相遇

1978年,嘉士伯集團與香港工業邨公司簽署租約,確認興建佔地1.97公頃的廠房,成為大埔工業邨第六位的租戶及第一所進駐的海外投資公司(華僑日報,1978)。嘉士伯集團分了兩期興建廠房。第一期廠房工程在1981年啟動,估計每年生產力能達到15萬公升。第二期工程就在1983年展開,推高每年生產量至22萬公升,相當於生產6,700萬罐啤酒(SCMP,1983)。


雖然嘉士伯啤酒廠的規模在亞洲區僅排行第二(首位是馬來西亞),但嘉士伯集團十分重視香港廠房。在大埔廠房開幕當日,集團邀請了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和新界政務司司長鍾逸傑爵士親臨主禮。


樂怡仙地是嘉士伯專門為香港市場設計的低酒精汽水飲料。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盧俊溢)
樂怡仙地是嘉士伯專門為香港市場設計的低酒精汽水飲料。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盧俊溢)

除了啤酒外,大埔嘉士伯啤酒在1986年研發了樂怡仙地(Jolly Shandy)的罐裝汽水,這款似酒非酒的產品以檸檬為傳統口味,開創了嘉士伯集團的水果酒先河 。酒精含量不多於百分之0.6,並未超出香港法例所訂的酒類飲品要求,故以汽水的名義在超級市場、士多和便利店銷售,成功打入年輕人市場。


流行文化潮流的同行者

嘉士伯啤酒也積極參與體育賽事,尤以1990年代為甚,無論在世界盃、七人欖球比賽、本地足球和飛鰾比賽等,經常看到嘉士伯出現在贊助商之列,舉辦抽獎遊戲,向公眾送出汽車、手錶、電視機、錄影機、CD機、耳筒、旅遊套票等,帶動全城運動風氣。


1993年,嘉士伯特地為其贊助的賀歲足球賽推出特刊。展品由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收藏。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1993年,嘉士伯特地為其贊助的賀歲足球賽推出特刊。展品由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收藏。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嘉士伯也支持本地藝術和流行文化,如在1985至1998年期間年每年舉辦「嘉士伯流行音樂節」,透過激烈比賽發掘不少本地優秀樂隊,如本地知名樂隊之一— 太極在1985年靠《暴風紅唇》一曲,贏得第一屆嘉士伯流行音樂節的全場冠軍,獲得「最佳原創歌曲」和「最佳低音結他手」的獎項,往後太極更成為香港樂壇殿堂級樂隊,可見啤酒、運動和流行文化三者完美結合,為香港人留下不少集體回憶。


雖然嘉士伯集團大埔廠房在1999年關閉,把生產線轉移至馬來西亞和中國,但它仍然是一個具影響力的品牌,深深嵌入香港餐飲日常,為香港建立酒吧文化和改變了個人的餐飲配搭。



參考資料

嘉士伯集團官方網頁:www.carlsberggroup.com

《工商晚報》(1972年9月3日)。〈嘉士伯啤酒銷量直線上昇〉,第七頁。

SCMP (1983). “Carlsberg increases capacity”, P.23.

SCMP (1989). “The battle of the beer barons”, P.13.

《華僑日報》(1960年3月14日)。〈丹麥啤酒廠 經理飛抵香港視察業務,總代理寶隆洋行歡送〉,港聞五,第三張第一頁。

《華僑日報》 (1978年6月3日)。〈工業邨土地批租嘉士伯〉,本港新聞,第三張第一頁。


撰文:蘇文英

編輯:盧俊溢



相關故事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大埔街坊的香港記憶
——消失的棉胎廠

「打棉胎」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手藝,承載著上世紀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二十世紀中的富善街街頭,便有一間名為「劉祥記」的傳統棉胎舖深入民心。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小麥的遷移歷史
——香港麵粉的前世今生

上海阜豐麵粉廠與香港的關聯,全繫於孫家後裔孫麟方身上,戰後他來港成立香港麵粉廠,後來更幾乎壟斷香港以至東南亞麵粉市場!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第一間大埔現代化工廠
——太平地氈

太平地氈是大埔首間由外國人投資的工廠,標誌著大埔邁向現代化進程。九零年代,太平地氈會趁聖誕或新年前夕,在電視台播放週年大酬賓的廣告。

  • Instagram
  • Facebook

info@hkrch.org

2291 0238

免責聲明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香港賽馬會、其各自關聯公司或任何參與彙編此載內容或與彙編此載內容有關的第三方(統稱「馬會各方」)皆無就內容是否準確、適時或完整或使用內容所得之結果作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或聲明。任何情況下,馬會各方皆不會對任何人或法律實體因此載內容而作出或沒有作出的任何行為負上任何法律責任。

2023-2026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