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關於我們
計劃項目
More
主辦機構
捐助機構
我們走訪社區各處,邀請不同年代、背景、族群的街坊,透過他們第一身的歷史見證,了解社區文化遺產在書本以外的人文故事及情感。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小麥的遷移歷史——香港麵粉的前世今生
上海阜豐麵粉廠與香港的關聯,全繫於孫家後裔孫麟方身上,戰後他來港成立香港麵粉廠,後來更幾乎壟斷香港以至東南亞麵粉市場!
大埔街坊的香港記憶——消失的棉胎廠
「打棉胎」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手藝,承載著上世紀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二十世紀中的富善街街頭,便有一間名為「劉祥記」的傳統棉胎舖深入民心。
白橋仔山寨廠童年紀事——泮涌村街坊賴美莉
在如今大埔墟的鐵道旁是名為一條泮涌的村,密密麻麻的村屋不算起眼。但對居住於此將近半個世紀的賴美莉小姐來說,這裡是她的家。
大埔:天 工開物 埔民造物
大埔酒業歷史留痕——福和棧超級市場黎太
不知道大埔街坊路經靖遠街、懷仁街一帶,有否抬頭望望,附近有數座充滿特色的戰前唐樓?福和棧超級市場的建築,正是其中一棟。
大埔:山林花川
舊北區理民府的颱風庇護中心 — 徐河妹
河妹是大埔的漁民,在她7歲左右遇上颱風溫黛(1962年)的吹襲。溫黛是香港氣象史上其中一個最強的颱風,釀成183人死、388人傷、108人失蹤。
林村谷的農學相傳— 俏姐與老農夫
俏姐1957年生,1979年來港,廿歲出頭的她來港後不想再務農,做過蘋果牛仔褲的車衣女工,1990年搬入大埔後,與姊姊合資在富善街經營時裝店。
戰後新界農業復甦— 嘉道理農業輔助會的角色
在一次到梅子林的田野考察中,我們偶然發現了溪邊的一個水井,井上刻有「1954 KAAA」的標記,搜尋下發現「KAAA」代表嘉道理農業輔助會。
巷里遊踪街坊導賞員 — 楊顯智
楊顯智和太太早年在繁忙的香港市區生活。十年前,因工作和家庭的原故,他們思考人生下半場的生活。經好友的介紹下,他們初次來到大埔船灣沙欄。
何止商戶協調咁簡單!——大埔商會百年變遷
十九世紀末,泰亨村文氏聚集了附近的七個非鄧姓的地區組成「七約」,在大埔舊墟對岸建立「太和市」,大埔商會的故事則由此開始。
第一間大埔現代化工廠——太平地氈
太平地氈是大埔首間由外國人投資的工廠,標誌著大埔邁向現代化進程。九零年代,太平地氈會趁聖誕或新年前夕,在電視台播放週年大酬賓的廣告。
仁興飄「香」四十載——華豐公司金永佳
從崇德街拐進仁興街直走到底,大概會聞到陣陣充滿「南洋風情」的香味,彷彿突然闖進異國,抬頭看才見到華豐公司,專營各式香料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