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物與情之所在
——華誠金行

位於廣福道92號的華誠金行於七零年代開業。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盧俊溢)
位於廣福道92號的華誠金行於七零年代開業。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盧俊溢)

說到金行,很多人會想到周大福、周生生等大型連鎖的老字號。但本地仍有一些金舖仍然以家庭式模式經營,默默屹立於社區之中,每天為街坊顧客提供優質的金飾。當中位於大埔廣福道金柏樓的華誠金行已逾五十年歷史,店舖由李生和李太一家三代掌理,他們除了是見證本地金飾業發展的一員外,由客戶訂造金飾、禮品酬賓到紅白二事的金飾買賣生意,均見證了舊金行與街坊顧客之間仍保留著人與人之間簡樸的情感流動,在現今商業社會實屬罕見。


商業圈轉變

華誠金行的門面十分吸睛,它是少數老舖仍倖存在廣福道一帶。1965年之前,廣福道一帶仍然是綠悠悠一遍的西洋菜田。但由於戰後香港人口急增,導致用水量大增。加上,在1960年代香港多次發生罕情,尤以1963年最為嚴重,政府強制實施制水措施,解決水荒問題。其中一項措施包括興建船灣淡水湖,工程在1960年動工,政府徵收船灣一帶的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和橫嶺頭、涌尾及涌背六條村落。政府為受影響的六鄉村民在廣福道一帶物色土地來興建六鄉新村,同發坊、同茂坊和同秀坊三區終在1966年落成,作為對村民的安置方案。區內的房屋樓高六層,第二至第五層通常是民居單位,至於地面的單位主要是商舖。漸漸地,廣福道一帶開始出現繁華的商業圈,也帶動了廣福道對面的西洋菜田(即現今的大明里廣場一帶)發展。廣福道兩旁和大明里一帶開始掛滿了燈火通明的霓虹燈牌,多間餐廳酒廊、戲院、銀行、蔘茸海味店、木傢俬店、服裝店等進駐,成為大埔居民休閒消遣的地方。


廣福道在六零年代前仍是一片西洋菜田。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葉家偉)
廣福道在六零年代前仍是一片西洋菜田。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葉家偉)

華誠金行由李明先生所創辦。舊店位於大埔安富道街和廣福道交界,附近還有一間金都大戲院(Golden Palace Theatre)。戲院開幕時,時下香港著名影星梅綺、白露明、胡楓及白光也應邀成為嘉賓,鄉議局也曾租用戲院作為就職典禮的場所(商城雜記,2021)。到了七零年代末,戲院結束營業,後改建成大埔大廈(同上),也帶動周遭地方的改變。


變幻中的金飾業

李明先生決定把金行搬到現今的廣福道位置。店舖的面積不算很大,但牆上掛上了「大埔商會」和「九龍珠石玉器金銀首飾業商會」早期頒發的會員證書。店內主要售賣黃金首飾,不像其他金行和珠寶店混合著K金、鑽石、翡翠玉石和鐘錶等貨物。店內的金飾櫃主要採取了雀籠式設計,這個設計常見於舊金舖,有助減少遇劫時的財物損失(甘穎軒,2022,頁7)。店員需要把手穿過圓形的鋼孔,方能提取金器。


店內的金飾櫃主要採取了雀籠式設計,強調防盜功能。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盧俊溢)
店內的金飾櫃主要採取了雀籠式設計,強調防盜功能。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盧俊溢)

華誠金行現時由李明先生的長子李仕文先生接手。李仕文先生和太太在1972年結婚,他決定繼承父業。李太也嫁雞隨雞,跟隨丈夫在店內工作,先由銷售員做起。基本上,華誠珠寶金行是李太人生的第一份工,慢慢學習金行的日常運作,也見證金價飆升及和足金標準的轉型。


她說︰「金價都是世界性的。」,會反映社會動盪。她經歷好幾個時代的金價波幅,由以前三十元一兩,升至三百一兩;再由三千幾升至八千,之後又跌到三、四千,但人們仍然拼命買金。現在國際社會又打仗,金價又開始貴。」


華誠金行裡出售的族群金器,一般金舖未必能看到。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攝影:盧俊溢)


雖然大埔有多條客家村,但金行的顧客主要以水上人居多,其次是客家人。李太表示年長一代的水上人和客家人喜歡買金,主要基於儲蓄用途的考慮。尤其是年長一代,他們十分喜歡黃金,覺得黃金是貴金屬,更能為財富保值。當年漁民出海,擔心紙幣容易被海水浸濕,把辛苦賺回來的錢變成溶溶爛爛的廢紙,於是他們習慣每次上岸就把貨幣兌換成金器。每逢結婚嫁娶、長輩大壽和初生嬰兒滿月,漁民出手更為闊綽,會專程買金器作為祝賀禮物,尤其收禮的人士是摯親,買金器便維持了家庭體面。


店內也曾經僱用一些老夥計,當中有打金師傅親自為顧客度身訂造金飾。打金師傅會先看顧客提供的物品或相片參考,研究能否把物件仿製成金飾。如果他們發現自己能做到,便會開始在打金的桌上動手做起來。結果,這項貼心的服務吸引不少回頭客。例如,有顧客為了上契儀式,隆重地找打金師傅特製金筷子和金飯碗,象徵上契的父母和子女雙方從今以後豐衣足食。


現在大型連鎖金舖會使用機械和3D打印技術生產金器,正面撞擊著打工師傅的技藝,令市面上的傳統手造金器買少見少。機械生產的金飾亦過度完美,不再存在人手雕琢打磨過程出現的瑕疵。加上,年輕一代較喜愛鑽石、K金,鐘情跨國品牌的鑽戒首飾,令傳統金行的生存空間日益萎縮。幾年前,她僱用的打金師傅已年屆八十多歲,他也不敵自然老化的事實,視力開始模糊不清,難以製作微細的金飾,決定金盤洗手。李太說︰「他那批的手造金飾賣完後,就不會再有新貨。」


為了留住顧客,李生和李太不時臨近歲晚和農曆新年,提供酬賓優惠,向熟客送上日曆和利是封的禮物,表達謝意。李太憶述,金行經營初期甚至有代客買馬票的服務。


當買金成為習慣

她在店內見證一間金行可以維繫三代人的感情。曾經有相熟的顧客生前喜愛到她的金舖買金器,但客人很久沒有回來。有一天她的女兒專程到店內告訴她媽媽已去世的消息,令她特別難過。她說,有些上年紀的顧客光顧後,她們的子女和孫也習慣回來買金器。金器的使用也不限於喜慶事,有時家人也會買一些金器作為過世親人的陪葬品。


李太暫時還未打算退休,依然堅持每天工作,店舖由星期一經營至星期天。她說︰「每間店都是這樣,以前只有初一和十五才有休息,但現在也沒有辦法了,因為人人都在競爭,金行競爭很激烈。」


「我們在農曆正月初一也會休息,趁新年休息一個星期左右,但其餘時間就不會了。風雨不改,由一九七幾年到現在。」


「我們還是要搵食,你出來打工,都是要做事。自己的生意,都要落力一點做,即使打工可能會自由一點。」李太的新抱也跟隨她的軌跡,開始全職在金行工作,希望把家庭式的金飾業傳承下來。


參考文獻

甘穎軒(2022)。《金飾今昔︰香港金飾業的興衰》。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商城雜記,2021年9月28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100063764821438/posts/850621035632531/(讀取日期︰2025年6月19日)。


撰文:蘇文英

編輯:盧俊溢


相關故事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小麥的遷移歷史
——香港麵粉的前世今生

上海阜豐麵粉廠與香港的關聯,全繫於孫家後裔孫麟方身上,戰後他來港成立香港麵粉廠,後來更幾乎壟斷香港以至東南亞麵粉市場!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仁興飄「香」四十載
——華豐公司金永佳

從崇德街拐進仁興街直走到底,大概會聞到陣陣充滿「南洋風情」的香味,彷彿突然闖進異國,抬頭看才見到華豐公司,專營各式香料調味。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可能係世界上最好嘅啤酒」
——嘉士伯啤酒廠的前世今生

「嘉士伯可能喺世界上最好嘅啤酒」這句經典廣告是不少港人共同回憶。1990年,嘉士伯集團全面在香港投入營運,為香港工業歷史寫下一頁。

  • Instagram
  • Facebook

info@hkrch.org

2291 0238

免責聲明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香港賽馬會、其各自關聯公司或任何參與彙編此載內容或與彙編此載內容有關的第三方(統稱「馬會各方」)皆無就內容是否準確、適時或完整或使用內容所得之結果作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或聲明。任何情況下,馬會各方皆不會對任何人或法律實體因此載內容而作出或沒有作出的任何行為負上任何法律責任。

2023-2026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