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何止商戶協調咁簡單!
——大埔商會百年變遷

大埔商會位於崇德街四號的大樓。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大埔商會位於崇德街四號的大樓。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大埔的工商業發展,離不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全因她位處吐露港沿岸,擁有便利的街渡和輪船航,線前往潮州、汕頭等地。早在清嘉慶年間(1819年),《新安縣志》便記錄了由新界原居民鄧氏大步墟(即現今汀角路一帶、天后廟附近的「舊墟」)作為當時香港三大墟市之一。至光緒年間,舊墟已難以滿足日益增⻑的商貿需求, 並因各村⻑期的商業矛盾與糾紛而愈發緊張。後來於十九世紀末,泰亨村文氏聚集了附近的七個非鄧姓的地區組成「七約」(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汀角約、樟樹灘約、粉嶺約),在大埔舊墟對岸建立「太和市」(即「新墟」,如今的富善街),大埔商會的故事則由此開始。就讓商會第十八屆會董會主席陳佩添MH、會長陳漢明MH以及會董兼總務組主任馬家強先生,與我們細數昔日點滴和歷史變遷。


三〇年代的富善街。相片來源: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圖書館
三〇年代的富善街。相片來源: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圖書館
舊大埔墟火車站建於1913年,並於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現改造成香港鐵路博物館。相片來源:政府新聞署(相片編號:AR1988-41-1)
舊大埔墟火車站建於1913年,並於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現改造成香港鐵路博物館。相片來源:政府新聞署(相片編號:AR1988-41-1)

新墟「發市」的適逢其會

太和市的崛起,是一場適逢其會,同時也見證了英國殖民政府在新界推動的現代化發展。馬先生說:「七約中的馬氏和文氏拿出土地建文武二帝廟,鄉民則在富善街一帶開墟,後來便將這條街發展成太和市。」後來於1905年,大埔公路通車,連接新界與九龍半島的交通;1910年,九廣鐵路(英段)啟用,大埔則成為擁有兩個鐵路站(大埔墟站,即現今香港鐵路博物館位置,及大埔滘站)的地區。發達的交通和運輸,為坐擁地理的太和市帶來發展,逐漸取代了臨近海港的大埔舊墟,成為區內最繁華的墟市。至於太和市成立的淵源,原來亦跟當年由原居民鄧氏創辦的「舊墟」相關。馬先生說:「我們(七約鄉民)是農民,有什麼收成都拿去墟市賣。當時(晚清年間)我們沒有墟,所以要去『舊墟』,誰知被人欺負得太嚴重,所以我們才成立一個太和市,在文武廟中設置公秤,價錢斤兩從來無爭拗。」


隨著附近商業活動的拓展,商人黃熾南、張義恩、馬耀庭、鄧勛臣等共同創辦大埔商會,協助並團結太和市內商戶。主席添叔補充:「以前舊社會是農業社會,做生意多數是前舖後居,所以那時候的人團結起來,成立了一個商會互相幫助,當時連維持治安等各方面事情都會做。」為方便周邊商戶,大埔商會成立四年後,在太和市旁的崇德街四號興建會址,與新界鄉議局共用同一棟兩層大樓。二戰後,會址曾被轉租,因此他們一度借用惠州公立學校作為臨時會址;直至八〇年代年,大埔商會再度與鄉議局合作於崇德街原址興建大樓,並於1982年落成。「隨著社會漸漸改變,從農業轉型成不同的現代工商行業,商會的身分、角色也一路變更。」添叔如是說。


商會會址有一塊紀念碑,紀錄大埔商會歷史及重建會所的過程。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商會會址有一塊紀念碑,紀錄大埔商會歷史及重建會所的過程。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大埔商會周年特刊,曾擔任新界政務司的鍾逸傑爵士為商會題字。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大埔商會周年特刊,曾擔任新界政務司的鍾逸傑爵士為商會題字。相片來源: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積極參與大埔民生二三事 

至今,大埔商會已有逾百年的歷史。在這段時間裡,它不僅促進了商戶閒的互助與經濟發展,也共同維護著區內的治安與社會福利。陳會長回憶,早期商鋪包含米舖、棉胎、茶樓、山貨店等,大部分商戶與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今大埔、太和一帶的老店,不少仍是大埔商會的成員,如富善街第一間潮州雜貨店林寶盛、客家和水上人最愛「投資」的華誠珠寶金行、大埔「街坊食堂」華立茶餐廳等。 然而,由於當時社會治安保障不完善,商戶們主要靠守望相助,在商會協作下維護地區日常穩定。他說:「以前富善街有『更練團』, 有聽過嗎?即使治安隊,有槍的!後來五幾年的時候,政府才取消他們用槍的許可。當時世道很亂,常有賊人打家劫舍,所以商會才會組織『更練團』。」


翻查資料,根據1951年《香港工商日報》報道,「大埔墟坊眾」的確曾自組自衛隊,並向政府借用槍枝,部隊經費則由坊眾按月資助。後因治安情況嚴峻,大埔商會向後備警察請求支援,協助維持治安。陳會長更笑說:「商會以前甚至擁有一架手搖消防車,你見過未?」由此可見,商會角色多樣,甚至連防災事宜均一手包辦!


除了治安與消防工作,商會也積極推動社會福利。六七〇年代,大埔開始大規模填海造地,用於住宅建設及工業區發展,人口迅速增加,社會福利的需求亦相應提升。七〇年代中期,商會正式注冊大埔商會有限公司,除了興建崇德街舊址外,並曾經計劃過興建工業學校。據1980 年《香港工商日報》報道,商會甚至計劃籌辦中學和安老院以服務社會,但最終未能如願。儘管如此,大埔商會仍關注教育事務,並於1991年創辦大埔商會幼稚園。馬先生說:「我們知道(房協)會興建富亨村,所以我們這班商戶便籌款成立這所學校,至今也差不多四十年了。」其後,商會亦在將軍澳設立第二間幼稚園,卻因近年出生人口下降而停止營運。


近年,大埔商會自八〇年代起便積極籌辦和協辦多項文娛康樂活動,包括大埔萬家慶新春、林村許願節、耆老宴、龍舟競渡等,又為區內裝設聖誕及新年燈飾等,持續為社區服務,聯繫社區,促進街坊之間的凝聚力。添叔笑說:「很多事情,我們商會都會參與,政府也會邀請我們。」可見大埔商會的功能,不僅僅是協調商戶溝通那麼簡單,反而不少地區民生事務,他們都佔有重要角色。


商圈與商會百年興衰

縱觀大埔墟的百年變遷,曾因臨近九廣鐵路站而逐漸取代了舊墟的地位。然而到了八〇年代,隨著九廣鐵路電氣化,火車站改成鐵路博物館,及大埔中心的建成,大埔墟逐漸式微。陳會長說:「大埔中心一開幕,交通將人流送到別處,這裡的商業中心就散掉了變成舊區,沒有『生客』(新客人)就變成困籠。以前火車站在這邊的時候人來人往,火車一到,你可以看樓梯那些人鬧哄哄地下車,現在(火車站)變成太和、新達廣場附近(新的大埔墟站),人流就沒了。這裡你看有沒有人? 參觀博物館就有人!」


大埔商會的⻆色同樣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地變化,從早期商戶間的互助與維護治安,逐漸轉向社區服務與文化傳承。馬先生欷歔道:「總之年代不同,時代不同,每件事情都會變化。」儘管如此,商會歷經百年始終屹立崇德街一隅,秉持守望互助的精神,見證大埔的滄海桑田。


撰文:黃立妙、盧俊溢


相關故事

大埔:天工開物 埔民造物

大埔街坊的香港記憶
——消失的棉胎廠

「打棉胎」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手藝,承載著上世紀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二十世紀中的富善街街頭,便有一間名為「劉祥記」的傳統棉胎舖深入民心。

  • Instagram
  • Facebook

info@hkrch.org

2291 0238

免責聲明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香港賽馬會、其各自關聯公司或任何參與彙編此載內容或與彙編此載內容有關的第三方(統稱「馬會各方」)皆無就內容是否準確、適時或完整或使用內容所得之結果作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或聲明。任何情況下,馬會各方皆不會對任何人或法律實體因此載內容而作出或沒有作出的任何行為負上任何法律責任。

2023-2026 ©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Hong Kong Resource Centre for Heritage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